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
中医理论与方法的新思维:中医“虚拟”“气化”较之西医“质测”“实体”(下)
摘要
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差异。“气”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但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而是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的“中介”,“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具。“气化”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变“无形”为“有形”。“气化”是中医学的根本原理,但因它是虚拟的,故又是无法“质测”的。“虚拟”是一种认识客体、总结规律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天地人和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联系规律的揭示。中医的思维特点是“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将所有相关的联系(关系)加在一起考虑,依托“气”和“气化”的虚拟方法操作并实施。“气”和“气化”代表的“联系”“关系”的“集合体”,或者可称为“模式”,是综合、系统的关系——联系的规律模式。这些规律和模式,是反映了事物那些无法“质测”的本质方面的。所以,“气化”与“质测”是中西医理论差别的渊薮。

上篇已从中医理论形成的原点出发探讨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区别。原点有二:其一,中医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活体及其功能作用;其方法论主体是朴素系统论的宏观观察,对全生态的天地人关系和机体内部各种器官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做出总结。事物本质具有物质根据和运动联系的规律两个方面。现代西医注重于寻找物质依据,即“质测”;而中医理论以功能活动的“气化”形态来说明联系的规律。前者是有形物质与功能“一对一”的因果链;后者是无形的物质载体在运动过程中显现的效应联系。后者的思考路线与当代“虚拟”的概念比较接近(此为其二)。无形的物质在运动联系中产生巨大效能,并各有其规律,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联系—关系”“虚拟”如何演绎构成中医基础理论,从理论构成方法上深入揭示中西医本质差异。

“气”和“气化”

古人如何思考天地大自然与人的关系?如何思考人体生理、病理、疾病和药物关系?从中医理论起始的原点看,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气”和“气化”。老子说“冲气以为和”,已经含有“气化”的意思。撇开“气”的真正的物质基础暂时不谈,毋宁将“气”作为一个物质的代名词去考察,那样我们可以认为,“气”是理论构成的“载体”,一切联系和功能活动的中介,一个描述的工具。中医理论是依靠“气”和“气化”承载的。“气”就是中医理论虚拟出来的无形的实体,是看不见的物质。不过,它依据的是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中的细小物质的总体存在的实体代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实体对应的,问题是它不是一对一因果链含义上的实体。身体、脏腑、器官这时候就如同电脑、卫星、电子、电子版一样,是躲在无形中的实体。这也就是《老子》第二十一章中说的“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个“物”是恍恍惚惚之中存在的。

有趣的是,古人使用“气化”一词来代表一切变化、运动、联系的过程。这是看得见的状态、关系、联系,是身体脏腑器官生理功能运动过程和显现的“象”。以至于在解释所有自然和生理、心理现象的时候,变得得心应手。阴阳之气、五行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正气、邪气……一切都是依托于“气”而发生而变化而起作用的。我们现在不妨将“气”看成是关系的总和、变动的中介。

如此说来,“气”是虚拟的,具有虚拟的全部特。“气”是虚拟的实体,所以一切自然界的变化现象都可以借“气”的变化加以解释;“气”在不同时段、不同部位扮演不同角色,所以《内经》就至少有200多个以“气”冠名的名词;“气”具有不同功能,是功能的载体;所有事物的运动都是由“气”推动并完成的,即“气化”。“气化”是运动、联系的过程和产生的变化现象及其结果,“气化”是可以察知的。

基于以上阐述,“气化”可理解为:“气”在各种时段、部位发生的“联系”或“关系”过程中是以“中介”的形式起作用的,“气”实质上是一个虚拟结构的沟通工;“气”可以代表各种“存在”,但无法实测其具体的物质或者固定其存在形式;“化”就是运动、联系、变化的过程;“气化”显示出实体的存在,变“无形”为“有形”。

先哲们观察到,自然界的风云雨露霜雪是“气”的不同形式,但它是一种变动不居的模式;《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气”是阴阳之间的中介、互动作用的载体,“冲”就是“气化”、阴阳之间互相作用,达到和谐的境地。

在社会学领域,如《孟子》曰“吾养吾浩然之气”,天地有正气,人间有正气,人体有正气,人心有正气,这种“气”平时是看不出来的,但特定时刻就会显现出某种形式的结果。

这些正是先秦时期的自然哲学主体。

中医理论的构成方法论

现存的先秦文献,并没有关于“气—阴阳—五行”的哲学论述专著,而是《黄帝内经》在医学领域中引进了“气—阴阳—五行”作为万物之间“关系—联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规律的总结,来建构医学基础理论。《内经》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内经》发展了“气—阴阳—五行”的自然哲学观。

自然哲学比较贴近实用。因此,“气”必须是一个虚拟的物质载体,然后一切运动和联系都可以用“气化”作用来表达。所以“气化”是所有运动方式、生命形式的根源,也就是“联系”“关系”发生的原动力。

中医理论中,“气化”是中医学的根本原理,但它因为是虚拟的,所以又是无法“质测”的。而西医学的基本方法论是“质测”,即要求找出具体物质,包括实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等,可见(肉眼或仪器)、可测(实验室检测)、具体而实在。“气化”是虚拟的、理论上推测存在的运动关系—联系的规律描述,无法找到具体物质,或者有具体物质(例如电脑、网络传输中运行的电子)但其功能却并不能与之一对一的加以说明和描述。“气化”和“质测”,这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所在。

“虚拟”于是可以认为是一种认识客体、总结规律,或者说整理思路的一种方法。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天地人和人体内部器官之间的联系规律的揭示。

(1)“气”的存在、生成、变化、升降出入关系到生命的全部、生理功能的分属,没有“气”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理功能。“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2)经络是一个无形结构;经络之气是其演绎功能产生和存在的根据。近年针灸专家朱勉生教授发明“时空针灸”,引入时间和空间之气在穴位上留下的痕迹记忆机理,计算出时空痕迹记忆所在具体穴位,然后用针激发和消除痕迹记忆,从而使针灸操作时的效能得到大幅度提高[1-2]。这是虚拟方法在现代针灸实践中使用的典型。

(3)脏腑是“功能集合体”,与西医解剖所见器官实体不是一回事。中医脏腑是把一些西医认为与某一器官不相干的功能集合在一起,形成五脏六腑一个个不同的脏腑概念。它们无法用西医质测的方法去证明,但在中医临床中,中医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效如桴鼓;西医师也无法否定其客观有效性。

(4)辨证论治的“证”诊断,同样具有虚拟结构的特质:“证”是一个4D结构模式[3]。因此,“证”也是无法质测的。然而,辨证准确,方药对证,可以立起沉疴,这难道不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吗?

中医的思维特点是“综合思维”,将所有相关的联系(关系)加在一起考虑,也就是系统思维。而这种“系统思维”,是依托“气”和“气化”的虚拟方法操作并实施的。脏腑、经络、“证”都是“气”和“气化”代表的“联系、关系”的“集合体”,或者可称为“模式”,是综合、系统的关系—联系的规律模式。这些规律和模式,是反映了事物那些无法“质测”的本质方面的。而《内经》讲的“应象”“藏象”指的就是“气化”所成之“象”(生理病理现象)与内脏实体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西医学理论建立在“质测”所发现的物质实体之上,“有是物乃有是能”,一对一的关系、靶向思维。

所以,“气化”与“质测”是中西医理论差别的渊薮。王学权(王士雄之曾祖)《重庆堂随笔》云:“愚谓人与动物皆气以成形。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如革囊盛水而不漏。其活时之元府已无可验。故有形之死质可睹,无形之功能不可睹也。”唐容川(1862-1908)谓:“西医剖割视验,人之背面左右内外,层析详矣。而不能将各层分出阴阳,则止知其形,不知其气。以其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这些前人之论阐明了生命活体状态与生命死亡的尸体不能同等而语的原则,也就是为什么经络在活体中存在、在死体上不可见的原因。

中药方剂是复方药物之间的关系—联系所产生的功能模式,其作用不是单一药物的“一对一”纯粹因果链关系解释得了的。而西医治疗的思考方式是“靶向治疗”,纯粹一对一的精准打击;这没有错,但是遇到的问题很多,实验室里、临床上都不能得到理想结果。何大一的艾滋病“鸡尾酒疗法”开始打破西医固执坚持的“一对一”疗法。他发明的鸡尾酒疗法为什么有效?因为他学会了使用“综合思维”方法。最近《英国电讯报》和《欧洲时报》报道,美国的Professor Ben Williams(心理学教授)20年前罹患“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手术后同时坚持以治疗粉刺的药accutane加上控制血压和治疗失眠的药片一起吃,结果此一“鸡尾酒疗法”使他恢复健康,存活至今,刚刚过了70岁生日。他的故事拍成了电影《癌症晚期幸存者》。这个例子可以说是“歪打正着”,但是它引起了西医的思考:为什么这些“鸡尾酒疗法”“综合疗法”在某些时候比“靶向治疗”更有效?

中药复方被西医认为是“不可接受”的。这也是中成药在英国被禁用的原因之一。中药复方不就是中国式的“鸡尾酒疗法”吗?理论上讲,中医的复方是“以复杂方药结构模式对应复杂的‘证型’模式结构”,是“方剂模式”对付“证模式”。复杂对复杂,模式对模式,关系对关系。如果说,西方的“鸡尾酒疗法”是歪打正着,那么,中药复方是中医两千年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值得现代西医借鉴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西医师、西药师现在是时候去重新思考对中药复方的排斥态度了。

也许有人会问:现代医学研究已经不是大体解剖而已,各种肉眼不可见的分子也可以质测而知。难道这不是“气化”的本质吗?我的回答是:部分正确,但是“关系”“联系”不是全部由物质分子“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决定的;“一加一大于二”,“关系—联系”就是“大于二”的那个部分。这正如拉兹格所说:“复杂现象‘大于’因果链的孤立属性的简单总和;或者说‘大于’单独加以研究的因果链组成部分的属性的简单总和……解释这些现象不仅要通过它们的组成部分,而且也要估计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总和……有联系的事物的总和,可以看成是有特殊的整体水平的功能和属性的系统[4]”。

以网络和信息为例,电脑是一个实体;无形的电子“e”或电波(electric wave)在冥冥中传播,而这样的无线迅速传递成为物质基础而实现了信息的联通,电子和电波也可以看成是实体。但是,电子和电子波在虚空中传播,是无形的。在互联网中,通过网络、WiFi、Facebook、QQ等等,此联通构成的“关系网”的巨大效能,是无法仅仅以电子或电波属性结合可以概括的。这是系统的力量,虚拟产生的功能。在这里,网络通信中的电子毋宁看成是中医理论中的“气”和它在传输过程中发挥的联系作用,即“气化”作用更加易于理解。笔者并不否定物质的存在和作用,但物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无形只是在于肉眼或者显微镜下可见与否,物质的存在和它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及其规律,不因为人看不见就消失。

近来有报道,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试验成功发射了量子卫星。其理论成果是关于量子的远距离联系作用和“量子纠缠”。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要用这些理论和技术拓展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研究方法。

结 语

现代医学研究的是单纯的“一对一”关系,而不研究多种物质一起作用时形成的复杂关系、系统模式。所以“忽视了”也就“损失了”。

医学理论的本质,应该是人体物质性的本质与一切与之相关的联系(关系)的规律的总和。西医与中医分别担负起各自的研究责任,最终将人类医学推向融合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勉生.从时间针灸到时空针灸[J].英国中医,2013,2(2):8.
[2] 朱勉生.从时间针灸到时空针灸[J].英国中医,2013,3(1):16.
[3] 马伯英.论辨证论治和其中“证”本质的4D结构[M].徐安龙,任廷革.任应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2.
[4] 王兴成.系统方法初探[J].哲学研究,1980(6):35.

作者:马伯英,严暄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