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中医的出路何在?写给每个心系中医的人!
导言 :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谁能治好病,谁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谁。只要有疗效,外国人不仅会找你中医看病,而且会学你中医的技术,学你中医的理论。
中医的出路何在?这个问题,乍一看,或许略显沉重,却值得每个心系中医的人深思。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很多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实践,夯实基础外,更是要认真思考中医的出路到底何在?
1正本澄源
通过大讨论、大总结,正本澄源,纠正工作导向的偏差。
欲纠其偏,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医药、人事等诸多部门。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展。
2中医要走自己的路
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三次大发展,已是凿凿事实。近代是否停滞了呢?非也。
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
《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补土派、温病派等,莫不如此。
倘后人能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博采众长,亦大有可为。遗憾的是,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根基太差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虽是“文革”前的中医大学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专心钻研学问。
肯定会有人诘问,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成果,符合现代科学吗,能量化吗,等等。
殊不知,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不同的科学体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如中医判断外感高热的疗效标准是正汗,而不是体温、血象;判断正气强弱的标准是神、脉、胃气;判断吉凶顺逆的重要标准是脉象。
为什么中医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学的尺子来量呢。当然,中医的标准或隐或显,还较散乱,须整理研究,建立中医完善的标准体系。
或问,这样的中医成果人家能承认吗?我想,关键是中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疗效!
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谁能治好病,谁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谁。有了疗效,外国人不仅会找你中医看病,而且会学你中医的技术,学你中医的理论。
石国璧等所著之《中医在美国》就是极好例证,即使中医未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人家也会原原本本地学。
要想拿出中医疗效,不提高中医素质,岂不是空想,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气力,亦难矣哉。
3要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方法
我不反对中医的一系列化,而是举双手赞成,中医亦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怎么去化。
若能遵循中医理论的特点、规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适履地化,只怕适得其反,化没了。
当然具体的方法、政策、衡量标准等也须逐步摸索、总结,有些尚待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更高层次、更新的视角去融合。
对中医这样独特、复杂、庞大的体系,绝非现有的西医方法搬来硬套所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是中医发祥地,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制定中医科研成果、临床标准的。拿出我们的尺子来,让国际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适履地接人家的轨。
针灸学制定的许多标准,实质是中医针灸标准,已成为世界标准,全世界都须接这个轨,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应推而广之。
另一点,这种唯西方科学的导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造、诠释中医的吃香,可桂冠满头,名利双收;按中医固有规律继承发展中医学的遭冷遇,一文不名。
长此以往,谁还去学经典,谁还去继承中医学?
这就导致了中医学术萎缩,改造中医之风盛行,势将湮没、摧毁中医。取缔中医行不通,但改造中医却着实令人可怕,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4多元化发展
科学是多元化的,毫无疑问,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的。西医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中医当然也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问题在于中西医间应如何结合?
英·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第一卷·总论》中曰:“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
此言确有道理,60年的结合史,证实了这一论断。
在理论体系方面,不同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以西医的线性关系、分析还原方法来诠释中医是行不通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跳出还原分析的体系后,亦可与中医理论趋同。
在技术层面上的结合,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如药物的化学成分、理化检测的方法,病理机制、治疗手段的互补。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鉴、并存,还远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地位。
中西医结合,可从临床疗效入手,先选择一些西医难治而中医又有明显优势的病种,共同诊断,共同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由确有临床功底的名中医,按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去治,以证为核心。
处方可以变化,可以加减,从多中心、大样本、大事件和终极结果,分析总结其规律、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判断标准。由疗效出发,进而探讨其机制。
这里关键是中医要拿出疗效来。一定要选确有中医功底的中医,不要那些名声赫赫徒有虚名者。
中医学有其长也有其短,其短处之一是理论体系相当特殊,属于象科学体系,难与现代科学体系衔接,难以吸纳现代科学的成就,致使中医发展缓慢、滞后。
短处之二是不能从微观层次阐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疗机制,这是由于科学体系的不同,不是用还原分析、线性关系来研究人体,不可能阐明其微观的机制。
短处之三是太不系统、规范。中医是个体脑力劳动,长期家传师授,因历史原因又缺乏沟通交流,因而派别林立,门户各异。若使整个中医界学术标准化、规范化,亦非易事。
由于中医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当然须要提高,须与时俱进,倘能借助西医知识丰富自己,将大有裨益。
但这种汲取、提高,须遵从中医固有规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随着学术的发展,将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长,更不能削足适履去扭曲。
愿民众对中医有认知,望国家对中医有制度。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
https://mp.weixin.qq.com/s/NswBhFDnQ2G4Ux8zCniPTg
中医的出路何在?这个问题,乍一看,或许略显沉重,却值得每个心系中医的人深思。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很多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实践,夯实基础外,更是要认真思考中医的出路到底何在?
1正本澄源
通过大讨论、大总结,正本澄源,纠正工作导向的偏差。
欲纠其偏,不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涉及科技、教育、医药、人事等诸多部门。
首先要对中医再认识、再评价、摆脱科学一元论和唯西方科学的偏见,真正承认中医这一独特的科学体系,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体系蕴涵的诸多超前的科学内涵,方能健康地继承发展。
2中医要走自己的路
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能否继续发展?历史上中医的三次大发展,已是凿凿事实。近代是否停滞了呢?非也。
王清任的血瘀论及气虚中风论;晚清民初三张气血上菀的中风论,凡脱皆脱在肝及大气下陷论等,都丰富了中医理论宝库,并得到普遍公认和广泛应用。
《内经》是中医理论渊源,真正悟透了《内经》的某一观点,就可能创立一个伟大的医药学派,补土派、温病派等,莫不如此。
倘后人能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博采众长,亦大有可为。遗憾的是,目前中医队伍的中医根基太差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虽是“文革”前的中医大学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无法专心钻研学问。
肯定会有人诘问,按中医固有理论体系发展的新成果,符合现代科学吗,能量化吗,等等。
殊不知,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不同的科学体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如中医判断外感高热的疗效标准是正汗,而不是体温、血象;判断正气强弱的标准是神、脉、胃气;判断吉凶顺逆的重要标准是脉象。
为什么中医的成就一定要拿西方科学的尺子来量呢。当然,中医的标准或隐或显,还较散乱,须整理研究,建立中医完善的标准体系。
或问,这样的中医成果人家能承认吗?我想,关键是中医要拿出令人信服的卓越疗效!
老百姓最讲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健康,谁能治好病,谁能令其健康,他就相信谁。有了疗效,外国人不仅会找你中医看病,而且会学你中医的技术,学你中医的理论。
石国璧等所著之《中医在美国》就是极好例证,即使中医未经现代科学语言的诠释,人家也会原原本本地学。
要想拿出中医疗效,不提高中医素质,岂不是空想,中医要走自己的路,不下大气力,亦难矣哉。
3要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方法
我不反对中医的一系列化,而是举双手赞成,中医亦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怎么去化。
若能遵循中医理论的特点、规律去化,化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若削足适履地化,只怕适得其反,化没了。
当然具体的方法、政策、衡量标准等也须逐步摸索、总结,有些尚待科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从更高层次、更新的视角去融合。
对中医这样独特、复杂、庞大的体系,绝非现有的西医方法搬来硬套所能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我国是中医发祥地,最有资格、最具权威制定中医科研成果、临床标准的。拿出我们的尺子来,让国际接我们的轨,而不是本末倒置、削足适履地接人家的轨。
针灸学制定的许多标准,实质是中医针灸标准,已成为世界标准,全世界都须接这个轨,这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应推而广之。
另一点,这种唯西方科学的导向,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改造、诠释中医的吃香,可桂冠满头,名利双收;按中医固有规律继承发展中医学的遭冷遇,一文不名。
长此以往,谁还去学经典,谁还去继承中医学?
这就导致了中医学术萎缩,改造中医之风盛行,势将湮没、摧毁中医。取缔中医行不通,但改造中医却着实令人可怕,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4多元化发展
科学是多元化的,毫无疑问,发展道路也应是多元的。西医可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中医当然也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问题在于中西医间应如何结合?
英·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第一卷·总论》中曰:“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
此言确有道理,60年的结合史,证实了这一论断。
在理论体系方面,不同科学体系不存在通约性,以西医的线性关系、分析还原方法来诠释中医是行不通的,但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跳出还原分析的体系后,亦可与中医理论趋同。
在技术层面上的结合,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如药物的化学成分、理化检测的方法,病理机制、治疗手段的互补。这些成果,只是相互借鉴、并存,还远非相互融合。不可否认,西医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地位。
中西医结合,可从临床疗效入手,先选择一些西医难治而中医又有明显优势的病种,共同诊断,共同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由确有临床功底的名中医,按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方法去治,以证为核心。
处方可以变化,可以加减,从多中心、大样本、大事件和终极结果,分析总结其规律、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判断标准。由疗效出发,进而探讨其机制。
这里关键是中医要拿出疗效来。一定要选确有中医功底的中医,不要那些名声赫赫徒有虚名者。
中医学有其长也有其短,其短处之一是理论体系相当特殊,属于象科学体系,难与现代科学体系衔接,难以吸纳现代科学的成就,致使中医发展缓慢、滞后。
短处之二是不能从微观层次阐明生理、病理及其治疗机制,这是由于科学体系的不同,不是用还原分析、线性关系来研究人体,不可能阐明其微观的机制。
短处之三是太不系统、规范。中医是个体脑力劳动,长期家传师授,因历史原因又缺乏沟通交流,因而派别林立,门户各异。若使整个中医界学术标准化、规范化,亦非易事。
由于中医本身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当然须要提高,须与时俱进,倘能借助西医知识丰富自己,将大有裨益。
但这种汲取、提高,须遵从中医固有规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随着学术的发展,将水到渠成,而不揠苗助长,更不能削足适履去扭曲。
愿民众对中医有认知,望国家对中医有制度。复兴之路上,我们一起呐喊与见证!
https://mp.weixin.qq.com/s/NswBhFDnQ2G4Ux8zCniP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