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
发现中医 | 张奇文:中医教育从娃娃抓起,做日月明的明中医
【高山仰止】
追溯往圣先贤之足迹,感悟医国医民之仁心。
【见贤思齐】
对话明医圣手之思辨,探寻走方串铃之幽微。
【杏林结义】
聆听悬壶济世之心悟,寻访天涯海内之知音。

采访嘉宾

张奇文,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山东寿光人。山东省十大名中医之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历任市潍坊市中医院院长、潍坊市市卫生局局长、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创始人之一,先后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全国中医儿科学会工作,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被聘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退休后回到故乡潍坊,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被誉为“厅级郎中”、“平民大夫”。

引 言

2018年3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2018年小儿推拿外治学术筹备会暨中医专题会议于深圳召开,借此机会中医家有幸与83岁高龄前来参会的张奇文老师进行了对话。

说起张奇文老师,可能有些朋友感到陌生,但是说起他所做的事情,大家听过的赞扬一定不绝于耳。张奇文老师自言一生做了三件事情最为欣慰,那就是“一老一小一世界”。“一老”,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和《名老中医之路续编》,这是被誉为“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的巨作,几乎中医界无人不知,激励了无数后辈中医人;“一小”,在山东中医学院创办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之先河;“一世界”,七次应邀到澳大利亚讲学,讲学之余协助居澳中医药界同仁争取中医的合法地位,使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把中医药纳入正规教育的西方国家,帮助推动澳大利亚中医立法成功。

在本次对话中,张奇文老师回顾了当年中医少年班的创办过程,基于对中医的自信,提出“西医学中医是对的!”,更令人兴奋和期待的是,张老正在编纂《明中医之路》,认为应该做一名日月明的明中医、勿当“名医”为要。一位耄耋老人对中医传承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 对 话 --

中医少年班:中医教育从娃娃抓起

“少年学医在泉城,书声朗朗震寰中”,1985年,您时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率先提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少年班,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为什么想到开办中医少年班?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当时我们编了《名老中医之路》,感觉这些名老之所以成才,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他们从少年开始就学习中医。我自己本身也有很深的体会,小时候我跟着祖父学习,背诵一些《伤寒论》,虽然不理解,但是能背好了,至今还不忘。当时也受中国科技大学影响,他们在办少年班,我说中医为什么不能办少年班?

当然,一开始大家认识也不一致,那时候我担任党委书记才去时间也不长。有人发表意见说,你在这个大学里办小学?但是我觉得认准的事情就要办到底,所以坚持下去。我说,应该办,这是中医传承里很有特色的。后来,省里的领导也都支持我们办出中医的特色。所以我们就抓住机遇办了中医少年班。

办中医少年班,就是让孩子们从少年的时候就打好中医的童子功?那么中医少年班的培养方式是怎么样的?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对,打好基础。我们少年班是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的,到了高中毕业以后脑子就乱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是背诵中医经典最好的时期。少年班学制是八年的,预科3年学习高中全部文化课,加上中医经典串讲,背诵中医启蒙著作,像《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强调要学好古汉语和一门外国语。本科5年学习主要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兼学一些必要的现代医学知识,与普通班相比,更加强化中医经典课程学习,早接触临床,延长临床实习期,增加专科定向实习。

中医少年班办了三届是吗?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1985年到1987年招了3届,一共147名学生。这些孩子也是很难管理,吃饭、睡觉各方面特别难管理,要花出两倍的精力,那个时候我们党委意见一致,后面我调任离开,到我们省厅去了,这个班子结束,因为中医少年班管理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等种种原因就停招了。

当时您在任的时候把这个事情给操办了起来,但是后面没有持续办下去,实在有点惋惜。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也在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创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办这个中医少年班,您有没有总结一些经验可以给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参考?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中医教育应该从少年抓起,从娃娃抓起。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其实是观念认识的问题,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西医和中医的比例说是三七开,往往在本科阶段就把它偏了,说是三七,实际花费在西医上的时间比中医还多是不是?你看西医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都要学,那么中医的《内经》、《伤寒》、《金匮》这些就没有时间去背,就背不过来了。有很多大师都是出于少年背的《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打下基础,所以这些经典的东西是不能代替的,特别是就在十三、十四、十五这个年龄段背诵,效果最好。

当时我说了一个形象的话,我说“少年背书,就好比是以凿刻石一样,印象很深;中年背书,就好像是以刀刻木,也记住一些,但是也容易忘掉;老年背书,就如以锥锥水,旋背旋忘”,像我都83了,再去背,前面背后面就全忘了。实际上我们小时候都背《百家姓》、《三字经》,现在印象还很深刻,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年轻的时候打下的,“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完全是对的。这是我们的一个共同的体会。

所以中医的未来还是在青年中医,而青年中医应该从少年阶段就开始培养。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对对对。

从《名老中医之路》到《明中医之路》

刚才您也提到了,您办少年班的缘起是因为先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这本书在中医界反响是非常大的,几乎人所皆知。那么您这次出席参加这次大会,其实也有一个议题,就是在编纂另外一本书,叫做《明中医之路》。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这个事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明中医,“明明白白”的“明”,不去用这个“名”。为什么呢?儒家的四书里面,第一个是《大学》,《大学》的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就是日月明。就好像是我们登在泰山上看日出,四点钟就到那里去,五点钟太阳从地平线上出来了,一轮红日是跳出来的,这就是明,这个明是最清楚的,日月天地,你都知道了吧?知道天、知道地,还得知道人,这才是明明白白。什么叫“明中医”,明中医的“明”就是我说的日月明。《大学》的这一篇,中医讲得非常清楚,像《金匮》里面“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种治未病的思想,肝病最容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只把脾实起来,就不会受邪侵,这种脏腑之间的互相协调,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在《金匮》的这同一篇里面,提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四肢察觉到沉重的时候,首先进行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张仲景是经方大师,《伤寒》有397法、113方,但是张仲景首先不提用汤药。但目前来说,膏摩已经没有了。

失传了。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失传了。为什么失传了?不用了,用滑石粉代替膏摩了,小儿推拿都是用的滑石粉。其实有很多的疾病都可以用不同的摩膏方,配合相应的手法,通过皮肤吸收来起到通经活络治疗的作用,比方说腰疼用壮腰利湿的,头疼用清头明目的,这些都是中医常讲的理论。但是你把它都用滑石粉来统一替代,这儿捏捏、那儿捏捏,那有的病人就受不了,而且这里头手法上也有虚和实的讲究,这些都要掌握就很难,所以这一次开会我们也是强调大家重视膏摩。

我编《明中医之路》,编到最后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现在有很多老中医,你叫他写,他年龄很大了,像我这个年龄,你再叫我提笔写文章就很难写,而且有些八九十岁的,确实已经病倒在床上了,这个事情要赶快做,不然很多东西也失传了。

我相信这本书编出来以后,也会像之前的《名老中医之路》一样,影响整个中医学界。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希望大家都做一个日月明的明中医,不管在哪一个岗位都是这样,特别是领导,你是医院的院长,就先当好了明明白白的院长,引领医院明明白白地走正确的道路。

文化自信:西医学中医是对的

您提到做日月明的明中医,这是对中医的自信。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对整个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政策是很好的,甚至鼓励西医脱产学中医,您怎么看?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应该说,继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要去先入为主,把这个中医剔除出去。我认为当下关键的问题还是应该为中医的学习积极地来创造条件,能够很好地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再去追着西医学。现在中医院基本都变了味了,我不知这里有没有,在广东怎么样,在山东这个情况是频频出现的。我是在山东潍坊市,潍坊市原来1958年西医学习中医的时候,那时候人手一本《中医学概论》,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操持不起来,为什么呢?就是下边的领导不重视,他们认为西医能来处理。

在全国来讲,这个西医学中医是对的,当然了,中医也可以学西医,但是学了以后可能用不上,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认识方法。西医是从微观来看,现在一切的检查,CT也好、磁共振也好,包括拍摄B超等,都是从各个方面来观察局部。局部的病理在中医来讲不大适合,因为我们是整体地来看,天、地、人各个方面都要考虑。所以我们教材这个辨证分型实际上问题很大,中医怎么标准化?它就是个性化的,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来进行辨证论证。人和人都不一样,是吧?这个个体病例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思想境界,那么弄到一块,都要用一个方法去统一是不行的。所以这个个性化,现在西医也慢慢开始重视。

在这次会议上,我把平时记录的8大种150多个病例拿出来叫大家讨论,如果用这个西医的方法总结,分四个五个型,是不行的,那就不会灵活应用了。所以说一个同样的病,人不一样,他的思想环境不一样,你的治疗都不一样,所以因人而异,这是很重要的。

山东小儿推拿流派融合交流

其实这次会议主要的主题是小儿推拿外治法,刚才您也提到仲景虽然是经方大师,但是还是非常重视外治方法的。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对对。

山东的小儿推拿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您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目前山东主要有哪些小儿推拿流派吗?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小儿推拿在山东半岛还是非常普及的,现在主要是有四个流派:一个是三字经派,以赵鉴秋为代表,她已经80岁了,这是原来徐谦光从北京学来的一套推拿办法,推拿时间长,效果也比较好;还有一个就是张素芳为代表,她是上海推拿学校毕业的;还有一派是田常英为代表,继承了张汉臣这一派的推拿手法;另外一派是吉亚宁为代表,她是创新的一派,推拿时间推的短,以扶阳手法来解决小儿的问题。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也在一直融合交流,这次会议大家都来了,开得特别成功。

寄语中医家

您今年八十三高寿了,为了中医事业的传承,还亲自出来参加这次会议,非常不容易。能不能借这个机会,请您为中医家和所有中医人提个寄语?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寄希望于中医家能在全国普及,让中医人回家看到自己的家园。”

—— 张奇文二零一八年三月
时年八十三岁

谢谢张老!祝您老人家身体健康!也特别希望《明中医之路》早日付梓出版,所有中医人都做一名日月明的明中医!

中医家记者

张奇文老师:

谢谢,谢谢。

联合采访单位:万众国医

漫漫中医之路,
从以前的形影相吊,
到现在的惺惺相惜。
加入中医家,
你不再是一个人。
医路相伴,不孤单。
■ 本文为中医家独家采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记者 | 陈剑城
整理 | 陈剑城
编辑 | 朱丽莉

我是一位中医

我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
全世界的中医人,
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社区里自由地飞翔、交流。

我梦想有一天,
每日精彩纷呈的社区、新鲜医案,
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品读互动。

我梦想有一天,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
我都可以轻松管理我的患者和他们的健康。

https://mp.weixin.qq.com/s/8JX9vkrnC586HzUxc28R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