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国医大师张灿玾:我永远是中医界的小学生
为中医药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张灿玾,字昭华,1928年7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余年,对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八十年代开始,承担部级古籍研究任务,并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2009年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年届九十高龄的国医大师张灿玾,在为后辈授课时,仍然谦虚地说:“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国医大师,一定要超过我们。我觉得自己渺小的很,学得很不够,达不到大师的水平。我永远是中医界的小学生,所以在晚年起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本文为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于2015年5月23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举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在演讲中,张老阐述了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的十个原则。其弟子已审阅。
我晚年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各位来宾,今天我坐在这个讲座台上,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是一个快九十岁的人,今天来跟大家见面,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没有到过我们济南的朋友,大明湖值得大家看一看;另外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特别是看到了这么多的青年朋友,我十分高兴。孔老夫子有一句话说“后生可畏”,后来的人永远需要超过前面的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逆转。
但是我们还得记住孔老夫子下面的一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就是如果你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无所作为,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国医大师,一定要超过我们。我觉得自己渺小的很,学得很不够,达不到大师的水平。我永远是中医界的小学生,所以在晚年起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其次,我也很紧张。我还是想着前人的一句话,人如果认真学习,就感觉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我每次翻过一本书看一看,就觉得很惭愧,有很多书没读,或者读过没读好。平时当老师,没上讲台以前,感觉自己好像是满腹经纶,但是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就觉得十分的困难。我常跟年轻人说: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你再提高很困难。我今天来到这里,面对这样的题目很紧张,因为我对这个题目没有很深的研究,不敢说有资格来给大家讲点儿什么。
做科学研究,我自己到了晚年有这样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学科永远在路上,它没有终点也没有顶峰。医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永远是在路上。今天是一个研究题目,作为我自己来说,对西医的皮毛都不懂,到现在我虽然也看过很多的西医书,我当医生的时候也用过西药,我自己也吃西药,但是我对西医没什么研究。
作为中医的一员,我永远想着我还是在中医上下点儿工夫。我热爱中医,到了七十岁以后,对中医的感情更深,体会更加深刻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造了这样一门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永远忠于中医,但我也不是反对西医,西医也是一门科学体系,它有自己的特点,我拥护西医,也赞赏西医,但是我自己没这个水平,只能在中医上下工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门医学谁也代替不了谁。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的十个原则
我要跟大家讲的是《心血管疾病中医的诊疗体系和诊疗原则》,因为中医对于任何病都从整体去看待,如果离开了中医的思想,那就很难适应下去。
1、注意中医学术体系的整体性
无论什么病,中医临床都要注意学术体系的整体性。就一个生物体而言,整体和局部,永远是相依相存的,无论是生理与病机,永远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一种病,它总是跟整体联系着,所以我们要从整体看待。
2、注意人与天地相参的学术思想
注意:“人与天地相参”的学术思想,就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素问》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个久应该念ji)诸子百家里都能见到这个思想体系。古人非常聪明,他们早就看到了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中间是生存空间。我们没办法改变天和地对我们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思想被引入到我们中医学术界的著作当中,认为我们应该永远遵守天地人的思想。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天人相应”,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应该要讲“人与天地相应”。看病也好,研究问题也好,不要忘了天和地对人的影响,与人的健康、对人的疾病的生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个伟大的思想。我看过很多现代的著作,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中医“气化学说”在生理与病机方面的复杂性变化
仅举二文以证之。如《素问》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段文字非常之精妙。不过有一个词请大家注意:“府精神明,留于四藏”,这个“留”和古代“流通”的“流”是个通假字,如果你讲错了,就理解错了。这段经文是对人生下来以后,从开始吃东西到成长、从吸收营养物到化成血液的过程,做了一个说明,这就是中医讲的“气化”。它不是讲的具体什么化合物怎么转变的,它是用“气化”的概念来讲消化到排泄的全过程。
《素问》又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化孤危。故非人物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天地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一段讲的是一个人体升华过程。无论是你吃的饭、喝的水、你吸进去的空气,在你的身体全过程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取、已、升、降。这是一个生化过程,它有升就有降,光有升没有降不行,光有降没有升也不行。这是讲的人生理、病理的变化。人体所有的变化就是一个升华过程,一个气化过程。
我是不懂西医的,但是西医的书从生理到病理到病因到诊断我全都看过了,包括西医的内科学我叶全看过了,但很多的病到今天解释不清楚,很多的升华过程解释不清楚。所以我们当医生的,一点傲气都不能有,我们永远在路上。科学这个东西不简单、没有顶峰,中医西医目前来说是并存的,各有优势。就此而论,人体的各种生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人体的具体认识,还远远不是最终点。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永远是在前进和深化的路上。
4、注意“血”和“气”的相互关系,“形”和“神”的相互关系
气血相行,形神互依,这又与中医的“阴阳学说”相关,与中医学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的理论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今天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心脑血管,现在有一种提法叫活血化瘀,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太完整。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气血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中医有句经典:“气行则血行”,没有气的推动,血是不会动的,没有血,气也就成了一个空的东西了。气血也是相依相成的,活血化瘀没有气是不行的,只有气的推动才能使淤血化开。所以一个更完整的提法,是活血必须要理气,不理气,单纯的活血功效是不好的。心脑血管病必须要理气活血并用,不能单独提一个方面。补的时候,要补血还要注意补气,气和血是互依共存的,不能把它们分开来。这是中医的辩证思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5、注意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病证的诊察和病机的分析
注意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病证的诊察和病机的分析,特别是对证的辨别。 “证”,古人或言“态”、“形”、“候”,都是一种病的反应,是病的证据。怎么知道你有病了?你要有证据,证就是长病的证据。对“证”的辨别,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拿现代医学说好象以证代病,不是那个意思。中医非常注重证的辨别,在《黄帝内经》里,证是没有趋向的,它叫病态。西医有一个血脑屏障,中医讲三阴三阳。三阳为大门,三阴为内门,就像大门一样,它是人体的一道屏障,打破了三阳症大门就打开了,然后闯到内门里面,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今天特别提醒大家,在进行古代研究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文字学的研究。
下面讲证。最早的《黄帝内经》是指病态,《黄帝内经》说的态是一个意思,到了唐宋南北朝时代出了一个繁体字,言字旁一个正字的“証”,后来延伸过来也可以当证明,也可以当一个证据。但是不懂文字学的同志认为这几个字没有区别。你说生病了,医生就要找证据,我把这些症状聚在一起进行理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病因,然后这是一个法。
中医不是不重视病,它更重视的是辩证。
只有通过这些证的辨别才能分析,这是中医必须引起重视的东西。一定要重视证的研究,要重视证的辨别。我看了一辈子病,非常重视证的辨别。
至于现在病症的运用,完全是可以运用的,你作为研究课题也可以研究,但在你的课题研究里面,如果你忘记了辩证,没有辩证,光是研究的结论得出一个方子的话,我看没什么多大的使用价值。中医不管治什么病,还是要注意它的个性。中医临床不是千人一方,是一人一方,所以重要的是找到它的个性,那你这个方子才更有针对性。
前几天我觉得身体不舒服,后来我注意到是感冒了。我说我感冒了,赶紧服药,前天就拿了两服药,到了昨天我感觉就恢复了,今天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你辩证辨的准的时候,一个感冒有时候两服药就好了。所以它有它共性的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找到它的个性。我们心脑血管病也要注意证的研究,对证的辨别。
6、注意运用医疗法则
也就是常说的治则、治法。非常广泛、丰富,法不胜数,方不胜多,这是数千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后来我又补充了一句话:“临证如临阵”。古代这个病字不是指长病的人,是泛指打仗用的兵器。敌人血气方刚,病来的时候你要躲避一下,等到他信心不足了,再去打才能打胜。
所以古代讲淝水之战,那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时就用了这个办法,虚晃了一枪。中医好多思想都是从用兵的思想和执政的思想得来的。医学这个东西是生生之道,第一个生字是养护的意思,第二个生字是生命,就是研究怎么样保护人体的生命。历来医学的举证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卫生部门和国家都非常关注我们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研究,也就是这个道理,这都是很重要的。
7、注意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实践中的运用
如果抛弃了中医理论,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这点我自己是讲过的。特别是五行学说,在我们的医学研究领域里也很少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全部的精力,都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
我发现五行学说是一个时空概念,它对时间、空间及它们的运转规律,做了概括性的说明。一年分成春夏秋冬,从空间角度来说有一个东西南北中。有人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循环论,但这是用一个概念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原理。我们人与天地相应,人应该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之规律,古人就是用五行学说概括了这样的自然规律。五行学说是取消不得的,去掉了五行学说,我们中医就缺乏了一个工具。
地球生存了几十亿年了,老是春夏秋冬,这叫循环论?这是它自身的运转规律,怎么叫循环论呢?今年的春天和去年的春天一样吗?不一样,它都有些差别,今年的春天和明年的春天也不一样,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
比如南方最近涝,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都淹的一塌糊涂,可是北方又干燥的不得了,一点儿雨都不下,三十多度高温。这些东西都得灵活的研究、灵活的运用,不能用死规律,不能认为死规律就是一个标准。医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都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病人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另外有没有过敏现象,等等?这才是好的诊疗思想。
一个感冒病人问我,张老师你说吃几服药,我说我们当医生的从来不敢打保票的,因为病是千变万化的。确实有这种病人,觉得辩证也没问题,结果吃了不灵,第二天找上门来了。所以说我们当医生的,从来不要打保票,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大话说不来,牛皮吹不得,还是要认真地看待自己的水平。
作为学科来说,它没有顶峰,作为一个人来说更是局限性很大,时代的局限性,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各种局限性局限着你。我们要夹着尾巴当医生。所以我每次看病的时候,都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去当医生。
当医生的要有人的思想,没有人的思想、没有爱人的思想,你没有资格当医生。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把医生当好,不是单纯医术的问题,这就是中医跟西医不同的观点。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现在医学不管西医中医,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另外我简单提一下阴阳学说。我做过中国全部历史文献的研究,阴阳学说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个概念,绝对否定不了。它讲人的统一,讲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思维。大家千万不要忽视阴阳学说的研究和运用,不仅是要研究,而是要在我们的工作中运用。
这个阴阳不是具体的阴阳,是四经八卦里的阴阳,是抽象的阴阳。人都是有阴性阳性的,有好多病人时间长了以后由阳性变成阴性了。现在大家在研究过程也好,临床也好,一定要注意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要单提临床。我的想法就是无论什么场合,都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的老师一定得是个好医生,我们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不然的话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必然的。
8、注意中医学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原创医学
中医学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原创医学,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军事、政治、音乐、人文、文学等学术,无不融于中医学之中,甚至从国外传进来的某些医疗方法或药物,也被中医化了。中医学并不是封闭的学术。
9、要善于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要善于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要按着正当的方法去辨析,不可挑起无谓的争论,这样往往是无果而终。有很多的报刊也好、杂志也好,都是无谓之争,打口水仗,这种行为对学术发展没有什么帮助。
10、学术的发展,要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第十个问题,学术的发展,要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若不以其自身规律则容易变异。我个人的意愿是终生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仅系个人从医七十年的点滴体会,言有不当,请为指正。■
https://mp.weixin.qq.com/s/6il8yZaN5GbvGXPbcQjFog
张灿玾,字昭华,1928年7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余年,对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八十年代开始,承担部级古籍研究任务,并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2009年5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年届九十高龄的国医大师张灿玾,在为后辈授课时,仍然谦虚地说:“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国医大师,一定要超过我们。我觉得自己渺小的很,学得很不够,达不到大师的水平。我永远是中医界的小学生,所以在晚年起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本文为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于2015年5月23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举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与研习班”的演讲。在演讲中,张老阐述了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的十个原则。其弟子已审阅。
我晚年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各位领导、各位同道、各位来宾,今天我坐在这个讲座台上,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喜,是一个快九十岁的人,今天来跟大家见面,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没有到过我们济南的朋友,大明湖值得大家看一看;另外也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特别是看到了这么多的青年朋友,我十分高兴。孔老夫子有一句话说“后生可畏”,后来的人永远需要超过前面的人,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不可逆转。
但是我们还得记住孔老夫子下面的一句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就是如果你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无所作为,估计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希望大家将来都能成为国医大师,一定要超过我们。我觉得自己渺小的很,学得很不够,达不到大师的水平。我永远是中医界的小学生,所以在晚年起了个名字:杏林一丁。
其次,我也很紧张。我还是想着前人的一句话,人如果认真学习,就感觉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很多。我每次翻过一本书看一看,就觉得很惭愧,有很多书没读,或者读过没读好。平时当老师,没上讲台以前,感觉自己好像是满腹经纶,但是要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就觉得十分的困难。我常跟年轻人说: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你再提高很困难。我今天来到这里,面对这样的题目很紧张,因为我对这个题目没有很深的研究,不敢说有资格来给大家讲点儿什么。
做科学研究,我自己到了晚年有这样的认识: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个学科永远在路上,它没有终点也没有顶峰。医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永远是在路上。今天是一个研究题目,作为我自己来说,对西医的皮毛都不懂,到现在我虽然也看过很多的西医书,我当医生的时候也用过西药,我自己也吃西药,但是我对西医没什么研究。
作为中医的一员,我永远想着我还是在中医上下点儿工夫。我热爱中医,到了七十岁以后,对中医的感情更深,体会更加深刻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创造了这样一门具有独特理论的医学体系,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我永远忠于中医,但我也不是反对西医,西医也是一门科学体系,它有自己的特点,我拥护西医,也赞赏西医,但是我自己没这个水平,只能在中医上下工夫。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门医学谁也代替不了谁。
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诊疗的十个原则
我要跟大家讲的是《心血管疾病中医的诊疗体系和诊疗原则》,因为中医对于任何病都从整体去看待,如果离开了中医的思想,那就很难适应下去。
1、注意中医学术体系的整体性
无论什么病,中医临床都要注意学术体系的整体性。就一个生物体而言,整体和局部,永远是相依相存的,无论是生理与病机,永远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一种病,它总是跟整体联系着,所以我们要从整体看待。
2、注意人与天地相参的学术思想
注意:“人与天地相参”的学术思想,就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学术思想。《素问》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个久应该念ji)诸子百家里都能见到这个思想体系。古人非常聪明,他们早就看到了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中间是生存空间。我们没办法改变天和地对我们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思想被引入到我们中医学术界的著作当中,认为我们应该永远遵守天地人的思想。现在有一个说法叫“天人相应”,从中医的角度,我们应该要讲“人与天地相应”。看病也好,研究问题也好,不要忘了天和地对人的影响,与人的健康、对人的疾病的生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个伟大的思想。我看过很多现代的著作,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3、注意中医“气化学说”在生理与病机方面的复杂性变化
仅举二文以证之。如《素问》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这段文字非常之精妙。不过有一个词请大家注意:“府精神明,留于四藏”,这个“留”和古代“流通”的“流”是个通假字,如果你讲错了,就理解错了。这段经文是对人生下来以后,从开始吃东西到成长、从吸收营养物到化成血液的过程,做了一个说明,这就是中医讲的“气化”。它不是讲的具体什么化合物怎么转变的,它是用“气化”的概念来讲消化到排泄的全过程。
《素问》又云:“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化孤危。故非人物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天地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这一段讲的是一个人体升华过程。无论是你吃的饭、喝的水、你吸进去的空气,在你的身体全过程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取、已、升、降。这是一个生化过程,它有升就有降,光有升没有降不行,光有降没有升也不行。这是讲的人生理、病理的变化。人体所有的变化就是一个升华过程,一个气化过程。
我是不懂西医的,但是西医的书从生理到病理到病因到诊断我全都看过了,包括西医的内科学我叶全看过了,但很多的病到今天解释不清楚,很多的升华过程解释不清楚。所以我们当医生的,一点傲气都不能有,我们永远在路上。科学这个东西不简单、没有顶峰,中医西医目前来说是并存的,各有优势。就此而论,人体的各种生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对人体的具体认识,还远远不是最终点。任何学术的发展,都永远是在前进和深化的路上。
4、注意“血”和“气”的相互关系,“形”和“神”的相互关系
气血相行,形神互依,这又与中医的“阴阳学说”相关,与中医学在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对立互根,互为消长的理论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
今天大家讨论的题目是心脑血管,现在有一种提法叫活血化瘀,我觉得这个提法不太完整。从中医的角度来讲,气血是永远不能分离的。中医有句经典:“气行则血行”,没有气的推动,血是不会动的,没有血,气也就成了一个空的东西了。气血也是相依相成的,活血化瘀没有气是不行的,只有气的推动才能使淤血化开。所以一个更完整的提法,是活血必须要理气,不理气,单纯的活血功效是不好的。心脑血管病必须要理气活血并用,不能单独提一个方面。补的时候,要补血还要注意补气,气和血是互依共存的,不能把它们分开来。这是中医的辩证思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5、注意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病证的诊察和病机的分析
注意运用中医的四诊八纲,进行病证的诊察和病机的分析,特别是对证的辨别。 “证”,古人或言“态”、“形”、“候”,都是一种病的反应,是病的证据。怎么知道你有病了?你要有证据,证就是长病的证据。对“证”的辨别,也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拿现代医学说好象以证代病,不是那个意思。中医非常注重证的辨别,在《黄帝内经》里,证是没有趋向的,它叫病态。西医有一个血脑屏障,中医讲三阴三阳。三阳为大门,三阴为内门,就像大门一样,它是人体的一道屏障,打破了三阳症大门就打开了,然后闯到内门里面,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中医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我今天特别提醒大家,在进行古代研究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文字学的研究。
下面讲证。最早的《黄帝内经》是指病态,《黄帝内经》说的态是一个意思,到了唐宋南北朝时代出了一个繁体字,言字旁一个正字的“証”,后来延伸过来也可以当证明,也可以当一个证据。但是不懂文字学的同志认为这几个字没有区别。你说生病了,医生就要找证据,我把这些症状聚在一起进行理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病因,然后这是一个法。
中医不是不重视病,它更重视的是辩证。
只有通过这些证的辨别才能分析,这是中医必须引起重视的东西。一定要重视证的研究,要重视证的辨别。我看了一辈子病,非常重视证的辨别。
至于现在病症的运用,完全是可以运用的,你作为研究课题也可以研究,但在你的课题研究里面,如果你忘记了辩证,没有辩证,光是研究的结论得出一个方子的话,我看没什么多大的使用价值。中医不管治什么病,还是要注意它的个性。中医临床不是千人一方,是一人一方,所以重要的是找到它的个性,那你这个方子才更有针对性。
前几天我觉得身体不舒服,后来我注意到是感冒了。我说我感冒了,赶紧服药,前天就拿了两服药,到了昨天我感觉就恢复了,今天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你辩证辨的准的时候,一个感冒有时候两服药就好了。所以它有它共性的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找到它的个性。我们心脑血管病也要注意证的研究,对证的辨别。
6、注意运用医疗法则
也就是常说的治则、治法。非常广泛、丰富,法不胜数,方不胜多,这是数千年来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后来我又补充了一句话:“临证如临阵”。古代这个病字不是指长病的人,是泛指打仗用的兵器。敌人血气方刚,病来的时候你要躲避一下,等到他信心不足了,再去打才能打胜。
所以古代讲淝水之战,那就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时就用了这个办法,虚晃了一枪。中医好多思想都是从用兵的思想和执政的思想得来的。医学这个东西是生生之道,第一个生字是养护的意思,第二个生字是生命,就是研究怎么样保护人体的生命。历来医学的举证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卫生部门和国家都非常关注我们卫生工作的发展和研究,也就是这个道理,这都是很重要的。
7、注意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实践中的运用
如果抛弃了中医理论,就等于没有了灵魂,这点我自己是讲过的。特别是五行学说,在我们的医学研究领域里也很少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我全部的精力,都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
我发现五行学说是一个时空概念,它对时间、空间及它们的运转规律,做了概括性的说明。一年分成春夏秋冬,从空间角度来说有一个东西南北中。有人说中医的五行学说是循环论,但这是用一个概念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原理。我们人与天地相应,人应该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之规律,古人就是用五行学说概括了这样的自然规律。五行学说是取消不得的,去掉了五行学说,我们中医就缺乏了一个工具。
地球生存了几十亿年了,老是春夏秋冬,这叫循环论?这是它自身的运转规律,怎么叫循环论呢?今年的春天和去年的春天一样吗?不一样,它都有些差别,今年的春天和明年的春天也不一样,有一个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
比如南方最近涝,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都淹的一塌糊涂,可是北方又干燥的不得了,一点儿雨都不下,三十多度高温。这些东西都得灵活的研究、灵活的运用,不能用死规律,不能认为死规律就是一个标准。医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都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病人有没有不舒服的地方,另外有没有过敏现象,等等?这才是好的诊疗思想。
一个感冒病人问我,张老师你说吃几服药,我说我们当医生的从来不敢打保票的,因为病是千变万化的。确实有这种病人,觉得辩证也没问题,结果吃了不灵,第二天找上门来了。所以说我们当医生的,从来不要打保票,我们没有那么大的把握,大话说不来,牛皮吹不得,还是要认真地看待自己的水平。
作为学科来说,它没有顶峰,作为一个人来说更是局限性很大,时代的局限性,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各种局限性局限着你。我们要夹着尾巴当医生。所以我每次看病的时候,都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还是要认认真真的去当医生。
当医生的要有人的思想,没有人的思想、没有爱人的思想,你没有资格当医生。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把医生当好,不是单纯医术的问题,这就是中医跟西医不同的观点。现代医学的研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现在医学不管西医中医,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另外我简单提一下阴阳学说。我做过中国全部历史文献的研究,阴阳学说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一个概念,绝对否定不了。它讲人的统一,讲一分为二,这是辩证法思维。大家千万不要忽视阴阳学说的研究和运用,不仅是要研究,而是要在我们的工作中运用。
这个阴阳不是具体的阴阳,是四经八卦里的阴阳,是抽象的阴阳。人都是有阴性阳性的,有好多病人时间长了以后由阳性变成阴性了。现在大家在研究过程也好,临床也好,一定要注意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要单提临床。我的想法就是无论什么场合,都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我们的老师一定得是个好医生,我们的临床医生一定要有丰富的理论,不然的话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必然的。
8、注意中医学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原创医学
中医学是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多学科相结合的一种原创医学,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军事、政治、音乐、人文、文学等学术,无不融于中医学之中,甚至从国外传进来的某些医疗方法或药物,也被中医化了。中医学并不是封闭的学术。
9、要善于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教训
要善于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要按着正当的方法去辨析,不可挑起无谓的争论,这样往往是无果而终。有很多的报刊也好、杂志也好,都是无谓之争,打口水仗,这种行为对学术发展没有什么帮助。
10、学术的发展,要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第十个问题,学术的发展,要按自身的规律去发展,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若不以其自身规律则容易变异。我个人的意愿是终生为中医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以上仅系个人从医七十年的点滴体会,言有不当,请为指正。■
https://mp.weixin.qq.com/s/6il8yZaN5GbvGXPbcQjF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