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内经探幽 | 《黄帝内经》的难解之密
内经探幽 引言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医的最高权威,然而漫长的中医历史上却鲜有人能将《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完整破解,她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也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天人合一学说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精深、玄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黄帝内经》的隐秘世界吧!
《黄帝内经》是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历代中医各家学说都来源于此。《黄帝内经》全文基本以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对话的形式,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养生、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中药、针灸等各方面内容。
《黄帝内经》的内容丰富,涉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但是,要真正完整解读《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医历史上也鲜有人能将《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完整破解,因此《黄帝内经》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也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究其原因
一者,《黄帝内经》从诞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遗漏和错误,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者,《黄帝内经》的文体基本是对话的形式,讨论的话题往往点到即止、隐而不宣,不能算是一部结构严谨的论著,更像是一部启发性的问答集,对读者来说,要找到各篇章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从而形成体系完整而结构严谨的医学体系,确实不易;
三者,《黄帝内经》内容涉及广泛的知识和概念,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干支、运气、九宫、术数、物候、神煞等领域,这又大大增加了入门和学习的难度;《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天人合一的生命学说看似简单。
四者,实则非常精深、玄妙,要想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最后,如果说目前《黄帝内经》的文字版是代表其医道传承的法本,而传承法本之人却举世难觅,从严格意义说,《黄帝内经》的医学传承已经中断了,因此,后代医者只能靠自己的学养,自会经意、各得其解,而期冀通晓圣意、登堂入室,当然又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然而,当我们能真正跨越时空来审视这部经典的前世今生,净心涤虑去体会大医的初心,虔敬专一地参悟经文的一字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深广得多,我们的感悟会全然不同,《黄帝内经》的难解之密或许就会出现一丝曙光。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历史 ◆ ◆ ◆
郑州张雯2012年发文《<黄帝内经>著录版本源流考》,对《黄帝内经》源流作了一番清晰的梳理,使我们可以一览《黄帝内经》的成书历史。
根据张氏的文章,《黄帝内经》作为书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经东汉皇普谧(215年-282年)考证,《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又名《九卷》、或《针经》)两部分。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至东汉,《素问》、《九卷》两书已分别传世。
《素问》流传至唐,累计了诸多缺漏、错误和混乱,此时太仆令王冰(710—805)得旧藏“张公秘本”,对《素问》作了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编辑整理。如王冰自序云:“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时于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王冰根据他所得张公秘本及他本人的不俗的医学造诣,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素问》注本,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错杂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王冰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贡献是补充了七篇运气大论,包括“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完善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
到了宋代,王冰《素问》注本又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如(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云“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北宋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奉敕校正《素问》,定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次校正,广泛收集了当时流行的版本,又参考了几十家尚存的古医经,最终修正谬误六千余字,增加注文两千余条,勘称善本。至此,《素问》传本的文字基本定型,后世皆沿用此本,卷数虽增减分合,文字却无大的变动。
《灵枢》的命运更为惊险,《灵枢》以《九卷》之名始现于东汉,但到隋唐时不见踪迹,几乎亡佚了,宋哲宗(1077—1100)时,高丽国献出《黄帝针经》一部,哲宗于次年诏颁此书于天下。然此版本并非现在的面貌,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四川锦官使史崧根据家藏的旧本,对《灵枢》作了一次重要的校订,定名《黄帝灵枢经》,自此,《灵枢》传本再无大的变动而沿用至今。
二、《黄帝内经》的作者◆ ◆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及《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有81篇文章,共由162篇文章组成。记录黄帝直接陈述观点的篇章包括“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营气”、“卫气”等4篇;黄帝答雷公的篇章包括“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解精微论”、“经脉”、“禁服”、“五色”等9篇;黄帝提问,鬼臾区、伯高、少师和少俞作答的文体形式共计15篇中;黄帝提问岐伯作答的文体,共计108篇;最后,还有26篇不是问答文体,陈述者不明确。
因此,从《黄帝内经》的文体及记录来看,《黄帝内经》记录的是以黄帝为主导的,黄帝与岐伯等6臣关于医学的问答,原创作者应该是属于他们。然而,《黄帝内经》的成书却始见于汉,相距数千年,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甘肃中医学院夏小军等撰文《<黄帝内经>作者考》,似乎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合理答案,该文指出:我国已有文字的历史在7 000年以上,到5 000年前时已有结构严谨的文字。夏商文字虽有进展,但仍以甲骨文为代表,战国时出现竹木简牍及帛书,特别是秦代蒙恬用兔豪竹管造笔,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渔网造纸,便有了写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帝内经》的祖述蓝本成书于战国后期,当时除秦文字之外,尚有六国文字,又称东土文字,直至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我国的文字才趋于统一。故在此之前,医学知识的传播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至汉代立国之初,在国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时,仍书缺简脱,或残缺不全,于是乃建立造册登记之制,并设置写书之官,将许多旧籍重新抄录,善加保存。由《汉书·艺文志·叙论》可知,《黄帝内经》一书,是西汉成帝年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经侍医李柱国校定,复经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而成。通过大量的历代医书及史书类记载可见,《黄帝内经》为黄帝与天师岐伯以设问答之书,但“其言质奥,其义弘深,其法已久,定有来历,绝非无中生有,其虽非岐黄手著,但其旨必有所授”。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中医药发展历史及规律,而且符合汉字的发展历程。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如明代程敏政,他在《新安文献集》中引宋代王炎云:“《素问》乃先秦古书……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也。”祝文彦《庆符堂集》亦云:“《内经·素问》,后人传以为岐黄之书也。其论脉法病证,未必不有合于圣人之意;词义古朴,未必不有得古人之遗。”周木《素问纠略·序》中还云:“《素问》之书,虽不实出于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者也。”至清代,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黄帝素问》云:“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故通贯三才,包括万变。”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起源于黄帝时期,成书于汉,虽非岐黄手著,但其旨意渊源仍来自岐黄;当然,也不能否认,《黄帝内经》流传过程中也加入了后续传承人对其内容的增补,甚至在《黄帝内经》的几次重大勘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王冰、林亿、史崧等人,也为《黄帝内经》的内容的准确和充实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三、《黄帝内经》的名称◆ ◆ ◆
《黄帝内经》的名称,有“黄帝”二字,黄帝代表“帝王”、“中道”,是最高权威和智慧的象征,当然也是指圣人。
内
“内”的字义,《玉篇》曰“里也”,《增韵》曰“中也”。“内”还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里的六合指天地和四方,后引申指天地、宇宙或天下、人世间。综合来看,“内”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感官能达到的范围,即包括天地在内的人世间。
“经”往往指记录圣人言教的经典,有“道之常”、“法”、“纲纪”等含义,如《金刚经》、《道德经》、《六祖坛经》等。
经
以此来看,《黄帝内经》即是黄帝传道于人世间的一个法本,未成书前是口传版,成书后即是文字版。
四、《黄帝内经》的内涵 ◆ ◆ ◆
1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体系。《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是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生理部分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病因、病理部分包括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疗部分包括诊法学说、治则学说、针刺学说等等。《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2 道的演绎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黄帝内经》理应为道的演绎。
王冰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他在《素问》序言里曰“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即是说,王冰通过对经文的分析和甄别,认定《素问》的体系严密、精深而系统,可谓“至道之宗”。王冰的鉴定有没有权威性呢?王冰除了钻研《素问》,也学道,道号启玄子,师从玄珠子,并得到玄珠子的道法传承,玄珠子传法时嘱咐王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以此也可知王冰道学的天赋和造诣是非常高的。
黄帝整理医学,初心是整顿、规范医学,并普及医学,惠及万民。黄帝在《素问》中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问题反应了黄帝整理医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万民的健康。《灵枢》被称为针经,黄帝整理针经的发心和宗旨也非常明确,如《灵枢》中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在此,黄帝悲悯万民的疾苦,希望立针经,以明确方法、制定标准、方便操作、易于流传。当然,黄帝为了有效管理华夏民族,除了制定国制、规范道德和各项标准外,规范医药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兴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么,规范医学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能是“道”了。黄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和“阴阳应象大论”里,对这种标准作了明确的陈述,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之道”是整部《黄帝内经》中“一以贯之”的标准。
然而,黄帝解释道,用的却是阴阳二字,这有什么奥妙呢?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超越形器界的先天之体,后天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描述,而阴阳是最佳的描述道的工具,因此孔子才在《系传》中有此一说。要更深入地理解阴阳,我们还应从易理来分析,《易经》的核心理念是三易和理象数学说,三易和理象数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整体认识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三易即不易、变易和简易,不易指不变,变易指变化、简易指简单明了。理象数与三易是有密切关联的,三易与理象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理对应不易,象对应简易,数对应变易。理的最大特性是不变,可变非理也,不变方为常、为恒、为纲;象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朴实,或者一目了然,或者形象生动,是我们的感官能够直观扑捉到的事物及其影像,比如身象、物象、标记等,没有比这更简单明了的,因此是简易;数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表示变化,包括序数和八卦数,能直观表达事物的类别及其变化,因此是变易。而阴阳学说就包含了三易和理象数的内涵,首先阴阳可以指不易之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是恒常不变的,当然是不易之理;其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中有变、有生灭,因此阴阳也可以表示变易;另外,阴阳中有象,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以至于万物都可以按阴阳来划分,本质上来说一切身象、病症、行为也都可以当作是简易的阴阳之象。因此,中医的理念用两个字来表示就是阴阳,但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不易之理,变易之数和简易之象。更本质地来看,理象数合一了,即是阴阳合和,则近于道。
另外,道在医学上的演绎,当然也可称为医道。
3 神奇的术数模型
相传黄帝统一华夏民族前最后一个劲敌是蚩尤,黄帝与蚩尤曾鏖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蚩尤凭借法术,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困黄帝于太山之下。黄帝于是虔诚祈祷于泰山,终使西王母深受感动,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传授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由此黄帝最终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流传至今的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和六壬课是古代三式,是揭示天地、阴阳变化,即阴阳之道的术数模型,代表古代最高的决策术,黄帝凭借这些强大的工具,能洞悉阴阳变化之奥妙,战胜蚩尤就易如反掌了。
奇门遁甲著作《烟波钓叟歌》曰:“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归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战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神龙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这里说明了奇门遁甲的来源正是由黄帝得符诀开始,懂得奇门遁甲,天地之大和阴阳之理都如同掌中观物一样清晰、明了。奇门遁甲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在古代有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用兵如神、建功立业的将帅,可见奇门遁甲的声誉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三式的术数模型包含了天、地、人、神四种要素,例如九星、八神、月将、三奇六仪、八门等等,如果说《黄帝内经》中也存在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的话,也正是包含了同样的这四种要素。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里面讲到人的形成就包含了天、地、神的要素。此外,《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的要素,还包括九星、七曜、五运、六气、八风、十天干、二十八宿等,“地”的要素,包括五方、九宫、地之五行、十二地支等,“神”的要素,包括五神、太一等。
“人”的要素是指人的心态和行为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影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因此,可以大胆设想,《黄帝内经》的体系中是否隐藏了古代三式的术数模型呢?三式本来就是由黄帝传承的一套学问,揭示的是阴阳之道,如果能适用于军事,将其推广运用在医学上也是很合理的。这样一来,中医的生命模型完全可以借鉴古代三式的模型,这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以至于中医天人合一生命模型的建立将是非常有益的。
五、总 结 ◆ ◆ ◆
《黄帝内经》是黄帝传道的法本,借用阴阳来诠释道的标准,再加上若隐若现的古三式的术数生命模型,我们从中似乎就能发现《黄帝内经》难解的密意的一些端倪了。本文希望抛砖引玉,与各位同道一起从这里起步,共同探幽,将《黄帝内经》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bvS9DYz7JEhrNcx-6vP5rQ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医的最高权威,然而漫长的中医历史上却鲜有人能将《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完整破解,她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也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黄帝内经》中的阴阳理论、天人合一学说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精深、玄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黄帝内经》的隐秘世界吧!
《黄帝内经》是公认的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历代中医各家学说都来源于此。《黄帝内经》全文基本以黄帝与歧伯、鬼臾区、伯高、少师、雷公六臣对话的形式,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养生、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中药、针灸等各方面内容。
《黄帝内经》的内容丰富,涉及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但是,要真正完整解读《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事实上,在漫长的中医历史上也鲜有人能将《黄帝内经》的医学体系完整破解,因此《黄帝内经》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也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究其原因
一者,《黄帝内经》从诞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多的遗漏和错误,影响了《黄帝内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者,《黄帝内经》的文体基本是对话的形式,讨论的话题往往点到即止、隐而不宣,不能算是一部结构严谨的论著,更像是一部启发性的问答集,对读者来说,要找到各篇章之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从而形成体系完整而结构严谨的医学体系,确实不易;
三者,《黄帝内经》内容涉及广泛的知识和概念,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干支、运气、九宫、术数、物候、神煞等领域,这又大大增加了入门和学习的难度;《黄帝内经》中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天人合一的生命学说看似简单。
四者,实则非常精深、玄妙,要想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最后,如果说目前《黄帝内经》的文字版是代表其医道传承的法本,而传承法本之人却举世难觅,从严格意义说,《黄帝内经》的医学传承已经中断了,因此,后代医者只能靠自己的学养,自会经意、各得其解,而期冀通晓圣意、登堂入室,当然又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然而,当我们能真正跨越时空来审视这部经典的前世今生,净心涤虑去体会大医的初心,虔敬专一地参悟经文的一字一句的时候,我们的视野会深广得多,我们的感悟会全然不同,《黄帝内经》的难解之密或许就会出现一丝曙光。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历史 ◆ ◆ ◆
郑州张雯2012年发文《<黄帝内经>著录版本源流考》,对《黄帝内经》源流作了一番清晰的梳理,使我们可以一览《黄帝内经》的成书历史。
根据张氏的文章,《黄帝内经》作为书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经东汉皇普谧(215年-282年)考证,《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又名《九卷》、或《针经》)两部分。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自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至东汉,《素问》、《九卷》两书已分别传世。
《素问》流传至唐,累计了诸多缺漏、错误和混乱,此时太仆令王冰(710—805)得旧藏“张公秘本”,对《素问》作了历史上最关键的一次编辑整理。如王冰自序云:“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阙”。“时于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末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
王冰根据他所得张公秘本及他本人的不俗的医学造诣,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素问》注本,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错杂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王冰还有一项特别重要的贡献是补充了七篇运气大论,包括“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完善了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
到了宋代,王冰《素问》注本又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如(宋·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所云“去圣已远,其术晻昧,是以文注纷错,义理混淆”。北宋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等人奉敕校正《素问》,定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此次校正,广泛收集了当时流行的版本,又参考了几十家尚存的古医经,最终修正谬误六千余字,增加注文两千余条,勘称善本。至此,《素问》传本的文字基本定型,后世皆沿用此本,卷数虽增减分合,文字却无大的变动。
《灵枢》的命运更为惊险,《灵枢》以《九卷》之名始现于东汉,但到隋唐时不见踪迹,几乎亡佚了,宋哲宗(1077—1100)时,高丽国献出《黄帝针经》一部,哲宗于次年诏颁此书于天下。然此版本并非现在的面貌,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四川锦官使史崧根据家藏的旧本,对《灵枢》作了一次重要的校订,定名《黄帝灵枢经》,自此,《灵枢》传本再无大的变动而沿用至今。
二、《黄帝内经》的作者◆ ◆ ◆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及《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有81篇文章,共由162篇文章组成。记录黄帝直接陈述观点的篇章包括“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营气”、“卫气”等4篇;黄帝答雷公的篇章包括“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盛衰论”、“解精微论”、“经脉”、“禁服”、“五色”等9篇;黄帝提问,鬼臾区、伯高、少师和少俞作答的文体形式共计15篇中;黄帝提问岐伯作答的文体,共计108篇;最后,还有26篇不是问答文体,陈述者不明确。
因此,从《黄帝内经》的文体及记录来看,《黄帝内经》记录的是以黄帝为主导的,黄帝与岐伯等6臣关于医学的问答,原创作者应该是属于他们。然而,《黄帝内经》的成书却始见于汉,相距数千年,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甘肃中医学院夏小军等撰文《<黄帝内经>作者考》,似乎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合理答案,该文指出:我国已有文字的历史在7 000年以上,到5 000年前时已有结构严谨的文字。夏商文字虽有进展,但仍以甲骨文为代表,战国时出现竹木简牍及帛书,特别是秦代蒙恬用兔豪竹管造笔,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破渔网造纸,便有了写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黄帝内经》的祖述蓝本成书于战国后期,当时除秦文字之外,尚有六国文字,又称东土文字,直至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我国的文字才趋于统一。故在此之前,医学知识的传播多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至汉代立国之初,在国家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时,仍书缺简脱,或残缺不全,于是乃建立造册登记之制,并设置写书之官,将许多旧籍重新抄录,善加保存。由《汉书·艺文志·叙论》可知,《黄帝内经》一书,是西汉成帝年间光禄大夫刘向校书时,经侍医李柱国校定,复经刘向“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而成。通过大量的历代医书及史书类记载可见,《黄帝内经》为黄帝与天师岐伯以设问答之书,但“其言质奥,其义弘深,其法已久,定有来历,绝非无中生有,其虽非岐黄手著,但其旨必有所授”。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中医药发展历史及规律,而且符合汉字的发展历程。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如明代程敏政,他在《新安文献集》中引宋代王炎云:“《素问》乃先秦古书……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也。”祝文彦《庆符堂集》亦云:“《内经·素问》,后人传以为岐黄之书也。其论脉法病证,未必不有合于圣人之意;词义古朴,未必不有得古人之遗。”周木《素问纠略·序》中还云:“《素问》之书,虽不实出于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者也。”至清代,纪昀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黄帝素问》云:“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著之竹帛,故通贯三才,包括万变。”
由此可见,《黄帝内经》起源于黄帝时期,成书于汉,虽非岐黄手著,但其旨意渊源仍来自岐黄;当然,也不能否认,《黄帝内经》流传过程中也加入了后续传承人对其内容的增补,甚至在《黄帝内经》的几次重大勘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王冰、林亿、史崧等人,也为《黄帝内经》的内容的准确和充实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三、《黄帝内经》的名称◆ ◆ ◆
《黄帝内经》的名称,有“黄帝”二字,黄帝代表“帝王”、“中道”,是最高权威和智慧的象征,当然也是指圣人。
内
“内”的字义,《玉篇》曰“里也”,《增韵》曰“中也”。“内”还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即“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这里的六合指天地和四方,后引申指天地、宇宙或天下、人世间。综合来看,“内”的含义是指人们的感官能达到的范围,即包括天地在内的人世间。
“经”往往指记录圣人言教的经典,有“道之常”、“法”、“纲纪”等含义,如《金刚经》、《道德经》、《六祖坛经》等。
经
以此来看,《黄帝内经》即是黄帝传道于人世间的一个法本,未成书前是口传版,成书后即是文字版。
四、《黄帝内经》的内涵 ◆ ◆ ◆
1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黄帝内经》与医学是密切相关的,是中国古代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中医学体系。《黄帝内经》的基础理论是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生理部分包括藏象学说、经络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病因、病理部分包括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疗部分包括诊法学说、治则学说、针刺学说等等。《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中医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2 道的演绎
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黄帝内经》理应为道的演绎。
王冰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他在《素问》序言里曰“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即是说,王冰通过对经文的分析和甄别,认定《素问》的体系严密、精深而系统,可谓“至道之宗”。王冰的鉴定有没有权威性呢?王冰除了钻研《素问》,也学道,道号启玄子,师从玄珠子,并得到玄珠子的道法传承,玄珠子传法时嘱咐王冰“百年间可授一人也,不得其志求者勿妄泄也”,以此也可知王冰道学的天赋和造诣是非常高的。
黄帝整理医学,初心是整顿、规范医学,并普及医学,惠及万民。黄帝在《素问》中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问题反应了黄帝整理医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万民的健康。《灵枢》被称为针经,黄帝整理针经的发心和宗旨也非常明确,如《灵枢》中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在此,黄帝悲悯万民的疾苦,希望立针经,以明确方法、制定标准、方便操作、易于流传。当然,黄帝为了有效管理华夏民族,除了制定国制、规范道德和各项标准外,规范医药也是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兴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那么,规范医学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能是“道”了。黄帝在《素问》“生气通天论”和“阴阳应象大论”里,对这种标准作了明确的陈述,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天地之道”是整部《黄帝内经》中“一以贯之”的标准。
然而,黄帝解释道,用的却是阴阳二字,这有什么奥妙呢?孔子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超越形器界的先天之体,后天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描述,而阴阳是最佳的描述道的工具,因此孔子才在《系传》中有此一说。要更深入地理解阴阳,我们还应从易理来分析,《易经》的核心理念是三易和理象数学说,三易和理象数学说可以帮助我们整体认识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三易即不易、变易和简易,不易指不变,变易指变化、简易指简单明了。理象数与三易是有密切关联的,三易与理象数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即理对应不易,象对应简易,数对应变易。理的最大特性是不变,可变非理也,不变方为常、为恒、为纲;象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朴实,或者一目了然,或者形象生动,是我们的感官能够直观扑捉到的事物及其影像,比如身象、物象、标记等,没有比这更简单明了的,因此是简易;数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表示变化,包括序数和八卦数,能直观表达事物的类别及其变化,因此是变易。而阴阳学说就包含了三易和理象数的内涵,首先阴阳可以指不易之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是恒常不变的,当然是不易之理;其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曰“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中有变、有生灭,因此阴阳也可以表示变易;另外,阴阳中有象,如“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以至于万物都可以按阴阳来划分,本质上来说一切身象、病症、行为也都可以当作是简易的阴阳之象。因此,中医的理念用两个字来表示就是阴阳,但其中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即不易之理,变易之数和简易之象。更本质地来看,理象数合一了,即是阴阳合和,则近于道。
另外,道在医学上的演绎,当然也可称为医道。
3 神奇的术数模型
相传黄帝统一华夏民族前最后一个劲敌是蚩尤,黄帝与蚩尤曾鏖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蚩尤凭借法术,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困黄帝于太山之下。黄帝于是虔诚祈祷于泰山,终使西王母深受感动,西王母派九天玄女传授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由此黄帝最终战胜了蚩尤,统一了华夏。流传至今的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和六壬课是古代三式,是揭示天地、阴阳变化,即阴阳之道的术数模型,代表古代最高的决策术,黄帝凭借这些强大的工具,能洞悉阴阳变化之奥妙,战胜蚩尤就易如反掌了。
奇门遁甲著作《烟波钓叟歌》曰:“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归一九宫;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战未休;偶梦天神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神龙负图出洛水,彩凤衔书碧云里;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这里说明了奇门遁甲的来源正是由黄帝得符诀开始,懂得奇门遁甲,天地之大和阴阳之理都如同掌中观物一样清晰、明了。奇门遁甲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在古代有黄帝、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都是用兵如神、建功立业的将帅,可见奇门遁甲的声誉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检验。
三式的术数模型包含了天、地、人、神四种要素,例如九星、八神、月将、三奇六仪、八门等等,如果说《黄帝内经》中也存在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模型的话,也正是包含了同样的这四种要素。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这里面讲到人的形成就包含了天、地、神的要素。此外,《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天”的要素,还包括九星、七曜、五运、六气、八风、十天干、二十八宿等,“地”的要素,包括五方、九宫、地之五行、十二地支等,“神”的要素,包括五神、太一等。
“人”的要素是指人的心态和行为对生命本身的直接影响,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因此,可以大胆设想,《黄帝内经》的体系中是否隐藏了古代三式的术数模型呢?三式本来就是由黄帝传承的一套学问,揭示的是阴阳之道,如果能适用于军事,将其推广运用在医学上也是很合理的。这样一来,中医的生命模型完全可以借鉴古代三式的模型,这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以至于中医天人合一生命模型的建立将是非常有益的。
五、总 结 ◆ ◆ ◆
《黄帝内经》是黄帝传道的法本,借用阴阳来诠释道的标准,再加上若隐若现的古三式的术数生命模型,我们从中似乎就能发现《黄帝内经》难解的密意的一些端倪了。本文希望抛砖引玉,与各位同道一起从这里起步,共同探幽,将《黄帝内经》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bvS9DYz7JEhrNcx-6vP5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