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名医治病求本旨趣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李中梓《医宗必读》),这是流传很广的一段医论。
“休、不、莫、毋、勿”,几个否定字眼俱言不要见症医症,即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明得个中趣”是指什么呢?很明显,指的是治病求本这个中医最重要的问题。
明代医家周之干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惟见一症,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慎斋遗书》)。
治病求本谁都知道,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关键在于“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更有病机深藏不明者,一般医家功夫不到,难以认清病本,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水平的对症治疗中,自然难以取效。名医的过人之处,常常在于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疾病的关键,即所谓病本,投药自然取效。
览阅名家疑难病案,细思他们对治病求本的追求,粗略归纳,主要体现在审症求因、审准病机、治心为本等几个方面,下面赏析一些病例:
一、审症求因
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指明凡治病必先察明病因,然后审因论治,此乃治病求本的最重要环节,许多名医都深得此中奥旨。清代名医郑钦安说得好:“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
清初安徽名医崔默庵,医多神验,尤其“凡诊一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数问,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凡诊一病,必得其病因而后处方)。”如果未能弄清病因,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直至弄清为止,否则宁可再审,绝不盲目处治。
有一青年新婚,不几天皮肤发疹,周身漫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无策。请崔默庵诊视,察六脉平和,仅稍虚些,余无异常,一时难以查出病因,故而久久思之。因坐轿远道而来,就在病床前用餐。病人目框尽肿,以手掰开眼睛看他吃饭。崔默庵问:“你想吃饭吗?”“甚想,怎奈医生不让我吃。”崔曰:“这病怎么会妨碍饮食呢?”遂让其进食,见他甚能吃饭,越发觉得不解。
许久,见其房中家俱皆是新制,漆气熏人。崔顿时大悟:“吾得之矣。”立命将病人移至别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周身,不两天,肿消疹现,病入坦途。原来病由漆气中毒引发,“他医未识耳。”
按:此案十分精彩,多种医著都曾引用,用以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重要性。张景岳说:“求所从来,方为至治”。是说探求疾病从何而来,因何而发,治其所因,才是最重要的治疗。然而,病因有时是隐蔽的,绝非简单可求。这就需要医家详细察究,反复推敲,象崔默庵那样,“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数问,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尤其要注重问诊,从中发现致病线索。
清代医家王燕昌《王氏医存·久病治因》云:“凡病久治不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自愈。勿治见有之症也。”设法重治其因,勿治见有之症,这应当是很重要的一个临床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表现有时给人以假象,若按见有之症论治,难免步入岐途,只恐越旋越远。由于病因被掩盖,无法求本而治,与盲人临池无异。因而,王燕昌提出“勿治见有之症”的主张,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俗医套路。
戴思恭,朱丹溪弟子,明太祖征为御医。太子朱棣患腹部瘕,多医治之不效。太祖遣思恭治之。诊后,见他医用药颇为对症,奇怪“何以不效?”于是详问太子“嗜食何物?”答曰水芹。思恭曰:“得之矣。”投药一剂,当夜大下,皆是细小蚂蟥,病由此而愈。
原来水芹生于水边,内多蚂蝗,食之若不洁净,细蝗吞之于腹,由此而病瘕。戴以驱虫泻下之药,驱下蚂蝗,故而取效。戴思恭正是在久治不效的情况下,仔细推敲病因,“设法重治其因”而获效的。
北宋年间,广州府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生疮红肿,溃破脓血如注,寝食俱废,势甚危急,群医束手无策。适值名医杨吉老亦来楚州,前往诊治。杨氏细察良久,开口说道:“不须看脉,吾已知其病因。此疾殊非一般,须先吃生姜一斤,然后方可投药,否则必难治愈。”按咽喉溃破流脓,疼痛难忍,当属阳热之症,再吃生姜无异于火上浇油,如何吃得?
通判想杨吉老阅历精深,医术高明,当无戏言,遂吃起生姜来。初尝几片,并无加重,再吃反觉味道甘甜而香。吃到半斤时,咽喉疼痛渐若消失。食至一斤,开始感觉姜味辛辣,脓血竟止,不知不觉病已痊愈,甚以为奇。询其缘由,杨吉老答曰:“君在南方做官,必多食鹧鸪,此鸟好吃半夏,时间一久,半夏之毒侵及咽喉,故发喉痈。生姜专制半夏之毒,能清其病源,故而药到病除。”
按:此症若按临床表现,当属“烂喉痧”,应按热毒论治,无论如何也用不到辛温之生姜。但由于吉老审因论治,知系中半夏之毒,故而径选生姜而无顾忌,所谓审因论治,“勿治见有之症也”。此非学验老到者难以为之。
张景岳曾治绍兴武官吴某,因过食蘑菇发病,大吐大泻。他医以黄连、黑豆、桔梗、甘草之类清热解毒,其症更甚,胸腹大胀,气喘水饮不入。请张景岳诊视,即投以附子、干姜、人参、茯苓等,皆为辛热温补之品。吴某稍知医道,问曰:“腹胀急,口干如此,何能进此等药?”竟犹疑未用。次日,病情加重,再求景岳治疗,仍用前方。病人无奈只好服下。岂料,一剂而吐止,再剂而胀减,终至康复如初。
按:蘑菇生于阴湿之地,性属阴寒,张景岳识得此乃阴证,病机关键在此。用姜、附乃意在温阳驱寒,治病求本,其见症不足为凭也。若如俗医,但凭腹胀口干等见症,断无投用姜附参苓之理,只恐越旋越远,病无宁日矣。此案与上案一寒一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取效关键全在察清病因。
二、审准病机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者,病机也,即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关键。张景岳指出:“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未的,宁为少待,再加详察。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则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然虽用至七八味,亦不过帮助之、导引之,而其意则一也,方为高手。”所谓辨证论治,说到底是审机论治,很多名医在这方面都树立了典范。
张景岳曾治少妇王某,平素喜食生冷瓜果,因患心腹疼痛之症。每次发病,几天不能进食。数年之后,病发则吐出蛔虫,初时尚少,后来则多至一二十条。更医多人只知驱虫,随治随生,百药不能根治。张景岳据证察脉,知其伤于生冷,致使脾胃虚寒,阴湿内生。虫无湿不生,唯有温养脾胃,祛其寒湿,杜其虫生之源,方能断根。遂用温脏丸温中健脾,药尽而病除。
按:虫无湿不生,湿乃病机关键。医人只知驱虫,难免随治随生,永无宁日。张景岳温养脾胃,祛其寒湿,杜其虫生之源,方是治本之策。
安徽名医戴星甫脉学尤精,诊脉时合目凝神,每诊一人,费时约20分钟。在天长县行医时,遇松柏堂药店女主人得一怪症,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止,久治不效,已延20余年。戴诊脉察色,书以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三钱,服五剂痛减,再五剂症除。有弟子请教,戴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痛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乃补肾祖方,故而取效。此症医书中无记载,推理得之耳。”
按:溺时齿痛,确为怪症。此症戴氏从推理得之,其病机乃是肾虚引起,切中肯綮,故而收效。为医者能治常见病仅是一般水平,能治未曾见识的奇难怪症,方为大本事。那要靠扎实的理论功底,审证求机,按机论治。
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1843—1908),光绪年间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盈碗,长时方止,多方延医不效。延请郭诊视后,开一处方:柴胡250克,水煎当茶频饮。有医惊曰:“柴胡性升发而动肝阴,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家自忖别法都已试过,权服一剂再说。岂料,鼻衄竟止住了。如期赶考,竟然高中。
郭解释曰:举子因功名心切,肝郁化火,上扰鼻窍,以致衄血。前医多以泻心汤直折火势,与其扬汤止沸,何若釜底抽薪?经云:“木郁达之”,木达则火自平,故重用柴胡而取效。鼻衄而用如此大剂柴胡,非名家难以有此手眼。
三、治心为本
清医家尤乘《寿世青编》载:“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痊愈,安可得乎。”“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青囊秘录》)。确糸阅历有得之语。
陈实功曾治一女,该女与一男子相恋,该男子家贫,其父不允这门婚事,如此3年,该女心情抑郁,脖子上生出瘰疬,坚硬如石,且月经断闭,寒热如疟,咳嗽不止,久治不愈。陈实功诊问病情后,对其父说:“欲治此病,先治其心犹可。”其父问曰:“何药治心?”“非药也。”接着将该女患病缘由说了出来。其父始悟,随即同意了这门婚事,择日嫁出。该女心事已解,再经陈实功精心用药调理,终获痊愈。
按:此症陈实功“先治其心”,解除患者心事,确实技高一筹,否则,心病不除,药石难以为功。
唐时有徐姓女患疾如同痨病,迭治不效。听说靖公善医,求其诊治。切脉后,靖公说:“双寸脉微伏,是因忧思之过,气积于胸,病为膈气又象劳瘵之疾,请告我发病原因,治疗才会准确。”其父说:“女儿睡中惊叫,说有蛇入腹中,因此而成病。”靖公说:“既然蛇在腹中,用药泻下便是,我有‘斩蛇丹’,服之可使蛇从大便中出。”夜服其药,果然泻下,告之有小蛇亦下,病遂痊愈。
有人询之靖公,他说:此本非蛇病,是因作梦吞蛇忧虑过度而致。“吾当治意(心),而非治病。”其蛇亦非从脏腑中排出,也没有什么“斩蛇丹”,我只是给她用了泻药,解除其心疑而已。
按:此案与“杯弓蛇影”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症纯属“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无情草木难以奏效。靖公说得好:吾当治意(心),而非治病。所用泻药,只为解其心疑而已。
【本文选自《品读名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存悌 等。人卫中医编辑整理。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本书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OSm94wlnrpjw9b858BMLHA
“休、不、莫、毋、勿”,几个否定字眼俱言不要见症医症,即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么,“明得个中趣”是指什么呢?很明显,指的是治病求本这个中医最重要的问题。
明代医家周之干指出:“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症,即医一症,必然有失。惟见一症,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慎斋遗书》)。
治病求本谁都知道,但要做到并不容易。关键在于“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更有病机深藏不明者,一般医家功夫不到,难以认清病本,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水平的对症治疗中,自然难以取效。名医的过人之处,常常在于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疾病的关键,即所谓病本,投药自然取效。
览阅名家疑难病案,细思他们对治病求本的追求,粗略归纳,主要体现在审症求因、审准病机、治心为本等几个方面,下面赏析一些病例:
一、审症求因
经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指明凡治病必先察明病因,然后审因论治,此乃治病求本的最重要环节,许多名医都深得此中奥旨。清代名医郑钦安说得好:“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
清初安徽名医崔默庵,医多神验,尤其“凡诊一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数问,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凡诊一病,必得其病因而后处方)。”如果未能弄清病因,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直至弄清为止,否则宁可再审,绝不盲目处治。
有一青年新婚,不几天皮肤发疹,周身漫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无策。请崔默庵诊视,察六脉平和,仅稍虚些,余无异常,一时难以查出病因,故而久久思之。因坐轿远道而来,就在病床前用餐。病人目框尽肿,以手掰开眼睛看他吃饭。崔默庵问:“你想吃饭吗?”“甚想,怎奈医生不让我吃。”崔曰:“这病怎么会妨碍饮食呢?”遂让其进食,见他甚能吃饭,越发觉得不解。
许久,见其房中家俱皆是新制,漆气熏人。崔顿时大悟:“吾得之矣。”立命将病人移至别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周身,不两天,肿消疹现,病入坦途。原来病由漆气中毒引发,“他医未识耳。”
按:此案十分精彩,多种医著都曾引用,用以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的重要性。张景岳说:“求所从来,方为至治”。是说探求疾病从何而来,因何而发,治其所因,才是最重要的治疗。然而,病因有时是隐蔽的,绝非简单可求。这就需要医家详细察究,反复推敲,象崔默庵那样,“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数问,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尤其要注重问诊,从中发现致病线索。
清代医家王燕昌《王氏医存·久病治因》云:“凡病久治不效者,宜问明受病之因,设法重治其因,自愈。勿治见有之症也。”设法重治其因,勿治见有之症,这应当是很重要的一个临床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表现有时给人以假象,若按见有之症论治,难免步入岐途,只恐越旋越远。由于病因被掩盖,无法求本而治,与盲人临池无异。因而,王燕昌提出“勿治见有之症”的主张,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俗医套路。
戴思恭,朱丹溪弟子,明太祖征为御医。太子朱棣患腹部瘕,多医治之不效。太祖遣思恭治之。诊后,见他医用药颇为对症,奇怪“何以不效?”于是详问太子“嗜食何物?”答曰水芹。思恭曰:“得之矣。”投药一剂,当夜大下,皆是细小蚂蟥,病由此而愈。
原来水芹生于水边,内多蚂蝗,食之若不洁净,细蝗吞之于腹,由此而病瘕。戴以驱虫泻下之药,驱下蚂蝗,故而取效。戴思恭正是在久治不效的情况下,仔细推敲病因,“设法重治其因”而获效的。
北宋年间,广州府通判杨立之返回楚州,咽喉生疮红肿,溃破脓血如注,寝食俱废,势甚危急,群医束手无策。适值名医杨吉老亦来楚州,前往诊治。杨氏细察良久,开口说道:“不须看脉,吾已知其病因。此疾殊非一般,须先吃生姜一斤,然后方可投药,否则必难治愈。”按咽喉溃破流脓,疼痛难忍,当属阳热之症,再吃生姜无异于火上浇油,如何吃得?
通判想杨吉老阅历精深,医术高明,当无戏言,遂吃起生姜来。初尝几片,并无加重,再吃反觉味道甘甜而香。吃到半斤时,咽喉疼痛渐若消失。食至一斤,开始感觉姜味辛辣,脓血竟止,不知不觉病已痊愈,甚以为奇。询其缘由,杨吉老答曰:“君在南方做官,必多食鹧鸪,此鸟好吃半夏,时间一久,半夏之毒侵及咽喉,故发喉痈。生姜专制半夏之毒,能清其病源,故而药到病除。”
按:此症若按临床表现,当属“烂喉痧”,应按热毒论治,无论如何也用不到辛温之生姜。但由于吉老审因论治,知系中半夏之毒,故而径选生姜而无顾忌,所谓审因论治,“勿治见有之症也”。此非学验老到者难以为之。
张景岳曾治绍兴武官吴某,因过食蘑菇发病,大吐大泻。他医以黄连、黑豆、桔梗、甘草之类清热解毒,其症更甚,胸腹大胀,气喘水饮不入。请张景岳诊视,即投以附子、干姜、人参、茯苓等,皆为辛热温补之品。吴某稍知医道,问曰:“腹胀急,口干如此,何能进此等药?”竟犹疑未用。次日,病情加重,再求景岳治疗,仍用前方。病人无奈只好服下。岂料,一剂而吐止,再剂而胀减,终至康复如初。
按:蘑菇生于阴湿之地,性属阴寒,张景岳识得此乃阴证,病机关键在此。用姜、附乃意在温阳驱寒,治病求本,其见症不足为凭也。若如俗医,但凭腹胀口干等见症,断无投用姜附参苓之理,只恐越旋越远,病无宁日矣。此案与上案一寒一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取效关键全在察清病因。
二、审准病机
经云:“治病必求于本”,本者,病机也,即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本关键。张景岳指出:“凡诊病者,必须先探病本,然后用药;若见有未的,宁为少待,再加详察。既得其要,但用一味二味,便可拔之;即或深固,则五六味、七八味,亦已多矣。然虽用至七八味,亦不过帮助之、导引之,而其意则一也,方为高手。”所谓辨证论治,说到底是审机论治,很多名医在这方面都树立了典范。
张景岳曾治少妇王某,平素喜食生冷瓜果,因患心腹疼痛之症。每次发病,几天不能进食。数年之后,病发则吐出蛔虫,初时尚少,后来则多至一二十条。更医多人只知驱虫,随治随生,百药不能根治。张景岳据证察脉,知其伤于生冷,致使脾胃虚寒,阴湿内生。虫无湿不生,唯有温养脾胃,祛其寒湿,杜其虫生之源,方能断根。遂用温脏丸温中健脾,药尽而病除。
按:虫无湿不生,湿乃病机关键。医人只知驱虫,难免随治随生,永无宁日。张景岳温养脾胃,祛其寒湿,杜其虫生之源,方是治本之策。
安徽名医戴星甫脉学尤精,诊脉时合目凝神,每诊一人,费时约20分钟。在天长县行医时,遇松柏堂药店女主人得一怪症,每溺时牙齿必痛,溺已痛止,久治不效,已延20余年。戴诊脉察色,书以六味地黄丸作汤,加补骨脂三钱,服五剂痛减,再五剂症除。有弟子请教,戴曰:“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溺时齿痛者,肾虚也。六味地黄丸乃补肾祖方,故而取效。此症医书中无记载,推理得之耳。”
按:溺时齿痛,确为怪症。此症戴氏从推理得之,其病机乃是肾虚引起,切中肯綮,故而收效。为医者能治常见病仅是一般水平,能治未曾见识的奇难怪症,方为大本事。那要靠扎实的理论功底,审证求机,按机论治。
晚清福建寿宁名医郭彭年(1843—1908),光绪年间悬壶台江。有一举子温冠春,因日夜苦读,而成鼻衄,有时出血盈碗,长时方止,多方延医不效。延请郭诊视后,开一处方:柴胡250克,水煎当茶频饮。有医惊曰:“柴胡性升发而动肝阴,怎能一下用半斤呢?”病家自忖别法都已试过,权服一剂再说。岂料,鼻衄竟止住了。如期赶考,竟然高中。
郭解释曰:举子因功名心切,肝郁化火,上扰鼻窍,以致衄血。前医多以泻心汤直折火势,与其扬汤止沸,何若釜底抽薪?经云:“木郁达之”,木达则火自平,故重用柴胡而取效。鼻衄而用如此大剂柴胡,非名家难以有此手眼。
三、治心为本
清医家尤乘《寿世青编》载:“疗人之疾而不知疗人之心,是犹舍本而逐末也。不穷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痊愈,安可得乎。”“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其次则医其未病”(《青囊秘录》)。确糸阅历有得之语。
陈实功曾治一女,该女与一男子相恋,该男子家贫,其父不允这门婚事,如此3年,该女心情抑郁,脖子上生出瘰疬,坚硬如石,且月经断闭,寒热如疟,咳嗽不止,久治不愈。陈实功诊问病情后,对其父说:“欲治此病,先治其心犹可。”其父问曰:“何药治心?”“非药也。”接着将该女患病缘由说了出来。其父始悟,随即同意了这门婚事,择日嫁出。该女心事已解,再经陈实功精心用药调理,终获痊愈。
按:此症陈实功“先治其心”,解除患者心事,确实技高一筹,否则,心病不除,药石难以为功。
唐时有徐姓女患疾如同痨病,迭治不效。听说靖公善医,求其诊治。切脉后,靖公说:“双寸脉微伏,是因忧思之过,气积于胸,病为膈气又象劳瘵之疾,请告我发病原因,治疗才会准确。”其父说:“女儿睡中惊叫,说有蛇入腹中,因此而成病。”靖公说:“既然蛇在腹中,用药泻下便是,我有‘斩蛇丹’,服之可使蛇从大便中出。”夜服其药,果然泻下,告之有小蛇亦下,病遂痊愈。
有人询之靖公,他说:此本非蛇病,是因作梦吞蛇忧虑过度而致。“吾当治意(心),而非治病。”其蛇亦非从脏腑中排出,也没有什么“斩蛇丹”,我只是给她用了泻药,解除其心疑而已。
按:此案与“杯弓蛇影”寓言有异曲同工之妙。本症纯属“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无情草木难以奏效。靖公说得好:吾当治意(心),而非治病。所用泻药,只为解其心疑而已。
【本文选自《品读名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存悌 等。人卫中医编辑整理。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本书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OSm94wlnrpjw9b858BML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