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8
人民日报:病人越治越多,说明医学已入误区
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最近,卫生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E5ODM1NQ==&mid=2650746761&idx=1&sn=80ac5821380a397cbfc59d082d6a7581&scene=5&srcid=0804i52okU3EE659VdBzZJfQ#rd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因擅长治肿瘤,患者趋之若鹜,一号难求。然而,花教授却并不开心,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每天都在拼命看病。结果,病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治越多。作为一名医生,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医者,他看到了表面“繁荣”背后的隐忧。从医生个人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自己医术高、口碑好,患者认可。但是,从整个国家来说,病人越来越多,则说明医学发展走入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意思是说,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遗憾的是,不少医生错误地认为:谁的病人越多,谁的本事越大。近年来,很多医院跑马圈地,盲目扩张,有的医院床位数甚至超过6000张,成为世界罕见的“巨无霸”。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大量引进“高精尖”设备。如此一来,大医院形成“虹吸效应”,抽空了基层的优秀人才,导致患者过度集中难以分流,医院的扩张速度赶不上病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大医院医生整天疲于奔命,都在忙着“治已病”,哪有精力“治未病”?
医学技术越来越进步,医生队伍越来越庞大,而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医学的失败,值得认真反思。美国心脏协会曾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一方针沦为一句口号。专家预言,未来十几年,慢性病在中国将呈“井喷式”爆发。如果“井喷”真的发生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人有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2010年,我国慢性病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为70%,而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过干预避免的。因此,能否阻止慢性病“井喷式”发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兴衰。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最近,卫生部提出探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让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利益共同体,通过双向转诊的方式,对居民进行无缝化的健康管理。同时,推动大医院设立全科医学科,鼓励大医院医生做全科医学带头人。这不仅符合医学发展方向,而且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今后,大型公立医院应从单纯的治疗疾病为主,转向预防与治疗并重,将“末端治理”变为“源头治理”。
从顶层设计来说,政府应为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提供政策支撑。例如,借鉴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将“医疗保险”变成“健康保险”。政府不仅要向医院购买疾病治疗服务,还要购买疾病和健康管理服务,由全民健康保险“买单”。从“医保”到“健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体现的却是医学理念的巨大进步。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因此,解决13亿人的健康问题,绝不能靠打针吃药,而要靠预防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说明医生的本领越来越高,医学越来越有希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E5ODM1NQ==&mid=2650746761&idx=1&sn=80ac5821380a397cbfc59d082d6a7581&scene=5&srcid=0804i52okU3EE659VdBzZJfQ#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