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文化】您知道如何判定中医临证水平吗?
岳美中老先生生前谈到临床中医的水平时,将医生分为五等。三十年前看到岳老的这篇医话,只是简单理解成医生与医生之间水平上是有区别的这一点。
临证三十年后重温这篇医话,感受完全不同。
“老中医”是个什么概念呢?是不是年龄大、从医年头多就意味着水平一定高、疗效一定好呢?如果真是这样,中医岂不成了一门地道的工具学科?那中医就太好学了!不用学习,到了一定年龄自然成了“老中医”,而且随着年龄增加经验越丰富,那中医太好混了。
然而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是一门思辨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严密性它的精准度总是不断地提醒为医者来不得半点的狂妄自大或者说自欺欺人。
下面结合岳老的“医有五等”谈一点体会:
初等医生,亦称开方医生:
此类人的全部中医知识不外是背点汤头歌诀,药性四百味,平日好打听名医开什么方药,依样画葫芦,拿去应诊,实际上于中医学术理论完全是门外汉,自然与不动脑筋单纯的“抄方”“抄书”无异。
二等医生,亦称用药医生:
此类人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四诊八钢、理法方药,乃至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就是用不好,一般小病尚有疗效,病情稍一复杂便束手无策,所学尚处于皮毛,自然无辨证能力可言,不外是对症码药:如头痛就是白芷、薄荷、川芎,腰痛就是独活、桑寄生、续断、杜仲,纳呆厌食就是山楂、神曲、麦芽等等,临床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
三等医生,亦称辨证医生:
此类人受过正规的中医专业训练,对中医理论包括经典著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掌握,有的还正式拜过老师,下过功夫,有师承有心得,临床具有一定的辨证能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思辨能力低,对书本知识消化领悟有限,不足以“知常达变”,旁人能治的病,他也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这就是所谓的好医生。是当今中医界普遍存在又颇具代表性颇能反应中医现状的一类人,直白点说这类人是学院派的产物。
四等医生,亦称入细医生:
这种人学验俱富,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著书立说、考证中医古籍不一定是他们的强项,但精于临证,临床消化比较好,临证经验的积累含金量较高,盲目性相对较少,能够较纯熟自如地驾驭疾病,辨证论治有自己的主见与特点,遇到比较复杂的病症,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如何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于从容和缓中,即愈大症。这种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名医。
最上等医生,堪称大医:
岳老认为:“最上等医生,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症。”这实际上是四等医生的标准。个人认为:能称大医者,当悟性极高,修炼有道,境界上已明显超出常规意义的辨证思维,用药出神入化,很多顽症痼疾,到他手里往往效若桴鼓,灵感直觉(或者说第六感觉)精准,技术层面炉火纯青,通易理,晓术数,能观天授时,预测吉凶(这才是“治未病”的本来意义所在)。
老子所谓“执大象天下往”,处方寥寥数味,看似蜻蜓点水,验之临床竟疗效非凡,沉疴立起。这样的大医当今甚为少见,东汉张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如晋朝名道葛洪、大唐药王孙思邈可以当之。解放初期个别老大夫(如蒲辅周)有几分神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李阳波客观讲有大医境界。
前几日见到一老患者的病例手册,上有吾师刘渡舟老亲笔处方:“足肿环痛 白芍30克 枳实12克 五剂”;复诊见“足胫之痛大有好转”字样。余注视此方,良久不解,感叹吾师得仲景之术已臻化境,若非大医者焉有此道!
明瞭医有五等,则习医者学有方向,方不至浅尝辄止。
同时,学中医要做到“三从”:
一是从人学,造山访道,投师访友,拜见真人。
二是从书学,努力下功夫钻研经典,内难两经,医家之北斗也;伤寒金匮,医家之南针也。
三是从病学,勤于临床,积极地与实践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临证,尽量减少盲目性。如此磨砺功夫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旦悟性顿开,庶几臻于化境,臻于至美。
岳老这些宝贵的谈医悟道之论很有启迪价值。
由此我想起孔子的后裔子思说过这样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这是讲为学的几个层次,同样适合中医的学习与实践。大道至简,仲景先师早已为我们垂方法,立津梁,愿与同道诸君,共事斯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2MzcyNg==&mid=403014901&idx=1&sn=e2e9da43d1470dd5e4c15e78c43b8833&scene=5&srcid=01104dKPiBNCtUde6dM1Q0kY#rd
临证三十年后重温这篇医话,感受完全不同。
“老中医”是个什么概念呢?是不是年龄大、从医年头多就意味着水平一定高、疗效一定好呢?如果真是这样,中医岂不成了一门地道的工具学科?那中医就太好学了!不用学习,到了一定年龄自然成了“老中医”,而且随着年龄增加经验越丰富,那中医太好混了。
然而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是一门思辨性很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严密性它的精准度总是不断地提醒为医者来不得半点的狂妄自大或者说自欺欺人。
下面结合岳老的“医有五等”谈一点体会:
初等医生,亦称开方医生:
此类人的全部中医知识不外是背点汤头歌诀,药性四百味,平日好打听名医开什么方药,依样画葫芦,拿去应诊,实际上于中医学术理论完全是门外汉,自然与不动脑筋单纯的“抄方”“抄书”无异。
二等医生,亦称用药医生:
此类人学过中医基础理论,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四诊八钢、理法方药,乃至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就是用不好,一般小病尚有疗效,病情稍一复杂便束手无策,所学尚处于皮毛,自然无辨证能力可言,不外是对症码药:如头痛就是白芷、薄荷、川芎,腰痛就是独活、桑寄生、续断、杜仲,纳呆厌食就是山楂、神曲、麦芽等等,临床永远停留在一个低水平的循环。
三等医生,亦称辨证医生:
此类人受过正规的中医专业训练,对中医理论包括经典著作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掌握,有的还正式拜过老师,下过功夫,有师承有心得,临床具有一定的辨证能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思辨能力低,对书本知识消化领悟有限,不足以“知常达变”,旁人能治的病,他也能治;旁人治不好的病,他也治不好。这就是所谓的好医生。是当今中医界普遍存在又颇具代表性颇能反应中医现状的一类人,直白点说这类人是学院派的产物。
四等医生,亦称入细医生:
这种人学验俱富,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著书立说、考证中医古籍不一定是他们的强项,但精于临证,临床消化比较好,临证经验的积累含金量较高,盲目性相对较少,能够较纯熟自如地驾驭疾病,辨证论治有自己的主见与特点,遇到比较复杂的病症,不论头绪多么繁杂,病情如何凶险,一经他手,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别人治不好的病,他能治好许多,一方一药之投,看似平淡,而渐入佳境;于从容和缓中,即愈大症。这种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名医。
最上等医生,堪称大医:
岳老认为:“最上等医生,辨证分析,准确细微;论治方药,贴切对症。”这实际上是四等医生的标准。个人认为:能称大医者,当悟性极高,修炼有道,境界上已明显超出常规意义的辨证思维,用药出神入化,很多顽症痼疾,到他手里往往效若桴鼓,灵感直觉(或者说第六感觉)精准,技术层面炉火纯青,通易理,晓术数,能观天授时,预测吉凶(这才是“治未病”的本来意义所在)。
老子所谓“执大象天下往”,处方寥寥数味,看似蜻蜓点水,验之临床竟疗效非凡,沉疴立起。这样的大医当今甚为少见,东汉张仲景就是杰出的代表。他如晋朝名道葛洪、大唐药王孙思邈可以当之。解放初期个别老大夫(如蒲辅周)有几分神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李阳波客观讲有大医境界。
前几日见到一老患者的病例手册,上有吾师刘渡舟老亲笔处方:“足肿环痛 白芍30克 枳实12克 五剂”;复诊见“足胫之痛大有好转”字样。余注视此方,良久不解,感叹吾师得仲景之术已臻化境,若非大医者焉有此道!
明瞭医有五等,则习医者学有方向,方不至浅尝辄止。
同时,学中医要做到“三从”:
一是从人学,造山访道,投师访友,拜见真人。
二是从书学,努力下功夫钻研经典,内难两经,医家之北斗也;伤寒金匮,医家之南针也。
三是从病学,勤于临床,积极地与实践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临证,尽量减少盲目性。如此磨砺功夫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旦悟性顿开,庶几臻于化境,臻于至美。
岳老这些宝贵的谈医悟道之论很有启迪价值。
由此我想起孔子的后裔子思说过这样的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第二十章》)这是讲为学的几个层次,同样适合中医的学习与实践。大道至简,仲景先师早已为我们垂方法,立津梁,愿与同道诸君,共事斯语。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I2MzcyNg==&mid=403014901&idx=1&sn=e2e9da43d1470dd5e4c15e78c43b8833&scene=5&srcid=01104dKPiBNCtUde6dM1Q0kY#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