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
脑中风的中医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法
脑梗阻中医别名:中风,中风中经络

一、脑梗阻中医病因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具体如下: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二、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中风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的深浅沿用《金匮要略》的分类方法辨中经络还是中脏腑。脑梗塞发病过程中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故属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中风中经络的辨证方法,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等五型。在脑梗塞急性期以前三型更为常见。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证候分析:年老体衰、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鸱张,阳化风动,风阳煎的津液为痰,风痰阻于经络,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肝肾阴虚、风阳内动,上冒巅顶,故眩晕头痛、面红目赤;肝阳暴亢,引动心火则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热移膀胱则尿赤;热灼津液,大肠失润则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征。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痹阻气血,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正气不足,气血虚弱,肢体肌肤失养故偏身麻木。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故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之征。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证候分析:嗜酒肥甘、饥饱失常致脾虚失运,聚湿生痰。或肝阳素旺,横克脾上,脾失健运,湿停为痰,痰浊停聚,郁而化热,热盛即可动风,风痰上扰,横窜经络,痹阻气血故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痰热夹湿阻于中焦,传导失司,升清降浊受阻,下则腑气不通故便干便秘,腹胀,上则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舌苔黄或苔腻,脉弦滑是痰热腑实之征。脉大为病进,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是痰浊阻络,病有发展趋势。

4、气虚血瘀: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证候分析:气为血帅,气虚不能运血,气不能行,血不能荣,气血瘀滞,脉络痹阻,则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气虚则面色??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气虚故心悸;脾气虚,水湿不运,泛于肌肤则手足肿胀;中气下陷则便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自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均为气虚血瘀之征象。

5、阴虚风动:

证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 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肝肾亏虚,阴虚阳亢,虚风内动,脉络瘀阻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肾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心神,故烦躁失眠;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均为阴虚火旺、虚风内动之象。

三、中医治疗方案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加减法:肝阳上亢甚者加天麻、钩藤以增强平肝熄风之力;心烦甚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痰热较重者,加胆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

方解:本方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方中怀牛膝归肝肾之经,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代赭石、龙骨、牡蛎相配,降逆潜阳、镇肝熄风;白芍、玄参、龟板、天冬滋阴柔肝熄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三味,配合牛膝清泄肝阳之有余,条肝气之郁,有利于肝阳之平降潜镇;甘草调和诸药。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

治法:祛风、养血、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加减法:如呕逆痰盛、苔腻脉滑甚者,去地黄,加半夏、南星、白附子、全蝎等祛风痰,通经络。无内热者可去石膏、黄芩。

方解:本方以祛风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气能生血,以助生化之源。黄芩、石膏、生地凉血清热,以防风邪化热。如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方选《验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方解:药用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四味。方中胆南星、全瓜蒌清化痰热;生大黄、芒硝通腑导滞。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g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腑气通后应予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用胆南星、全瓜蒌、丹参、赤芍、鸡血藤。

4、气虚血瘀: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加减法:半身不遂较重者加桑枝、穿山甲、水蛭等药加重洁血通络、祛瘀生新;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远志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泽泻、薏仁、防已等淡渗利湿;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山药以健脾。

方解:本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5、阴虚风动:

治法:滋阴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加减法:偏瘫较重者可加牛膝、木瓜、地龙、蜈蚣、桑枝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加丹参、鸡血藤、桃仁、地鳖等以活血祛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郁金、远志开音利窍。

方解:本方用味厚滋补的药物为主以滋阴养液,填补欲竭之真阴,平熄内动之虚风。方中鸡子黄、阿胶滋阴养液以熄内风;地黄、麦冬、白芍滋阴柔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五味子、炙甘草酸甘化阴,以加强滋阴熄风之功

四、中医中药

1、大活络丹,1丸,每日2次,用于风寒湿痹引起的中风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牛黄清心丸,1丸,每日2次,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引起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华佗再造丸, 8g,每日2次,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瘫痪、口眼歪斜、言语不清。人参再造丸,1丸,每日2次,用于风痰瘀血痹阻经络引起的中风偏瘫、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川芎嗪注射液, 8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10~15次,为一疗程。

2、蓖麻子(去壳)30g或加冰片1g,研膏敷于患侧面部,冬天加干姜、附子各3g。用于口眼喎斜。

3、鳝鱼血入麝香少许外涂息侧,单纯鳝鱼外涂亦可。用于口眼喎斜。

五、 针灸

1、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髎、肩贞、臂臑、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对于初病半身不遂,属中风中经者,可用手足十二针,即取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共十二穴。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可用手足十二透穴,即取手足十二穴,用2~3寸长针透穴强刺。这十二穴是:肩髃透臂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2、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取穴:金津、玉液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推拿按摩 推拿适用于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半身不遂的重证。其手法:推、滾、按、捻、搓、拿、擦。取穴有风池、肩井、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以上穴位以患侧为重点。推拿治疗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https://mp.weixin.qq.com/s/oOErDt1QhA1m8WnbOqMF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