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为什么说“一针二灸三服药”?
[引导关注]
热播剧《老中医》中两次涉及到了针灸治疗,一次是吴雪初为病人针刺放血惹上官司,一次是翁泉海外出,高小朴用扎针救治翁晓嵘。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其疗效十分显著。
急则用针,缓则用药
急症病势凶猛,病情笃重而易于逆变,若不及时火速救治,常危及生命。针灸治疗急症独具特效,常有“急则用针,缓则用药”之言。《内经》中,就载有针灸可治疗30多种急症。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救急针灸医方109条中应用灸法救急的就达99条。孙思邈《千金要方》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将针灸作为首选方法,可能是古语:“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最早来源。
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病症中约2/3为急症。杨继洲在《标幽赋(杨氏注解)》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现代研究也表明,在归纳出的16 类针灸病谱461种疾病中急症占26%,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历史上的针灸故事
(一)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1月,皇帝得了头痛病,坐立不安,惊动了朝野,遂急召侍医秦鸣鹤诊视。秦鸣鹤赶紧来到皇上跟前问病后说:“万岁只要头部刺出血,就可以好了。”垂帘后面的皇后,不想让皇上的病转愈,当即大发雷霆,怒道:“真是该杀!你竟敢要把皇上的头刺出血!”秦鸣鹤一想,这个病没法儿看了,立时跪倒叩头请罪。高宗相信秦大夫的话,恨不能马上止住痛,肯定地说:“就照你说的办,未必不好。”于是,秦鸣鹤站起来,取出针,准确刺了百会、脑户二穴,微微出了点血,皇帝头痛立刻止住了。皇上对侍医说:“我感觉眼睛也比此前看得更清楚了。”
(二)一次,孙思邈从山上采药回家,路上看见有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正哭着的老太婆。孙思邈赶上前去问:“老婆婆,棺材里是什么人?”老太婆说:“是我的女儿,刚死了几个时辰。”孙思邈说:“请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老太婆听后,立即问:“你是医生吗?她是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婴儿生不出来,却把她缠死了,难道还有救吗?”“可以试一试。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还有希望!”孙思邈说。
太婆听后,马上叫抬棺材的人一齐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仔细摸了摸“死者”的脉搏,感觉到还在微弱地跳动。于是他赶紧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她扎针。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睁开了双眼。孙思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的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大家看到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都称赞他是神医。
(三)宋朝年间,中书舍人朱新仲家一产妇过了预产期七天不产,家里人急得不得了,便请名医李几道前往诊视。李几道说:“她的情况,百药不能解决问题,唯有针法,可是我的医术不到家,不敢轻率地实施,让我想想办法吧。”他从朱家走出来,适遇老师庞安常,便提及刚才之事。
庞安常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庞大夫端详产妇后说:”没有危险。”令家人以汤温其腰间,庞大夫以手上下拍摩。孕妇顿觉肠胃微痛,生一男孩,母子平安。家人惊喜之余问这是什么缘故。
庞大夫说:“婴儿的手伸出了衣胞,小手揪住了母亲的肠胃,不懂得解脱。所以,投药没有好处,刚才我隔着腹部摸到了小儿的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这样就降生了。”家人听着似乎觉得有点玄,令人将婴儿抱来,一看,右手虎口,针痕尚在,大家无不称妙。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学术思想的奠定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针灸曾被废止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建国后针灸的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几十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https://mp.weixin.qq.com/s/ZUgRrIMU4Unf_X8ATzr5Jg
热播剧《老中医》中两次涉及到了针灸治疗,一次是吴雪初为病人针刺放血惹上官司,一次是翁泉海外出,高小朴用扎针救治翁晓嵘。针灸治疗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其疗效十分显著。
急则用针,缓则用药
急症病势凶猛,病情笃重而易于逆变,若不及时火速救治,常危及生命。针灸治疗急症独具特效,常有“急则用针,缓则用药”之言。《内经》中,就载有针灸可治疗30多种急症。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救急针灸医方109条中应用灸法救急的就达99条。孙思邈《千金要方》载:“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将针灸作为首选方法,可能是古语:“一针二灸三服药”的最早来源。
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病症中约2/3为急症。杨继洲在《标幽赋(杨氏注解)》云:“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现代研究也表明,在归纳出的16 类针灸病谱461种疾病中急症占26%,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历史上的针灸故事
(一)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11月,皇帝得了头痛病,坐立不安,惊动了朝野,遂急召侍医秦鸣鹤诊视。秦鸣鹤赶紧来到皇上跟前问病后说:“万岁只要头部刺出血,就可以好了。”垂帘后面的皇后,不想让皇上的病转愈,当即大发雷霆,怒道:“真是该杀!你竟敢要把皇上的头刺出血!”秦鸣鹤一想,这个病没法儿看了,立时跪倒叩头请罪。高宗相信秦大夫的话,恨不能马上止住痛,肯定地说:“就照你说的办,未必不好。”于是,秦鸣鹤站起来,取出针,准确刺了百会、脑户二穴,微微出了点血,皇帝头痛立刻止住了。皇上对侍医说:“我感觉眼睛也比此前看得更清楚了。”
(二)一次,孙思邈从山上采药回家,路上看见有四个人抬着一副棺材往前走,鲜红的血从棺材缝里滴出来,后面跟着一个正哭着的老太婆。孙思邈赶上前去问:“老婆婆,棺材里是什么人?”老太婆说:“是我的女儿,刚死了几个时辰。”孙思邈说:“请打开棺材让我看看,好吗?”老太婆听后,立即问:“你是医生吗?她是因难产折腾了两天两夜。婴儿生不出来,却把她缠死了,难道还有救吗?”“可以试一试。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还有希望!”孙思邈说。
太婆听后,马上叫抬棺材的人一齐动手,把棺盖打开。孙思邈仔细摸了摸“死者”的脉搏,感觉到还在微弱地跳动。于是他赶紧选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针手法给她扎针。不一会儿,一个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来,产妇睁开了双眼。孙思邈把身边带的药拿出来,向附近的人家要了点热开水,给产妇灌了下去。过了一会儿,产妇完全苏醒过来。大家看到孙思邈一针救了两条命,都称赞他是神医。
(三)宋朝年间,中书舍人朱新仲家一产妇过了预产期七天不产,家里人急得不得了,便请名医李几道前往诊视。李几道说:“她的情况,百药不能解决问题,唯有针法,可是我的医术不到家,不敢轻率地实施,让我想想办法吧。”他从朱家走出来,适遇老师庞安常,便提及刚才之事。
庞安常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庞大夫端详产妇后说:”没有危险。”令家人以汤温其腰间,庞大夫以手上下拍摩。孕妇顿觉肠胃微痛,生一男孩,母子平安。家人惊喜之余问这是什么缘故。
庞大夫说:“婴儿的手伸出了衣胞,小手揪住了母亲的肠胃,不懂得解脱。所以,投药没有好处,刚才我隔着腹部摸到了小儿的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这样就降生了。”家人听着似乎觉得有点玄,令人将婴儿抱来,一看,右手虎口,针痕尚在,大家无不称妙。
针灸的起源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
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学术思想的奠定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
针灸曾被废止
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
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建国后针灸的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
几十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
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https://mp.weixin.qq.com/s/ZUgRrIMU4Unf_X8ATzr5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