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祛除濕氣的幾個層次
中醫眼中,現代人體質一大特點是濕氣重,不論男女長幼,濕人比比皆是。
濕氣是在人體內呈彌散狀分佈的水汽,是不能為人體所利用的邪水廢水,屬於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的問題。濕為有形之邪,為陰邪,性重濁而黏膩。濕邪為患,阻滯氣機,聚而為痰為飲,飲邪氾濫,可以成水,在這裡,我們僅探討彌散分佈的濕氣問題。
濕邪,有內生的,也有外來的。
· 外來的濕
先說外來的。外來的邪氣大體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中醫人稱之為六淫。所謂六淫,就是六種不正之氣,對人體而言,過度就是邪,就會傷害人體正氣。濕邪就屬於六種中的一種。
比如,江南數月不見朗日的梅雨季,或是西南山嶺中的霧露,或者濕度高達九十幾的沿海,對生活在那裡的人來說,無不受濕邪侵擾。
恰當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禦外邪傷害。千百年來,中華大地生活的人們,運用華夏子孫特有的敏感天賦,發展出了與環境和物候相合的飲食特色,吃不再只是為了果腹和口欲,更有健康體魄中和陰陽,彰顯禮儀教化的作用,所以我們稱之為文化。
舉例來看:
廣東沿海地區夏季長,氣候潮濕悶熱,那裡講究吃喝湯,食物本味。青菜的原味屬於苦味、淡味,淡滲利濕,苦味燥濕,這有助於濕氣從大小便排出,喝湯有助於滋陰,補充炎熱帶來的陰液流失。
白灼菜心
涼瓜排骨煲
江浙一帶素來是富庶地區,魚蟹肉糯米等食物種類豐富,容易產生積滯,但他們偏愛釀製、飲用黃酒,黃酒的辛溫,有助於消化肉食,祛除寒濕。
蒸螃蟹
黃酒
西南地區善吃辣,味辛宣散,令濕從體表除,但辣味太過又容易汗出太過而傷陰傷陽,所以用麻味或酸味來收斂一下,便成就了聞名遐邇的川地的麻辣和黔東南的酸辣。
重慶火鍋
苗嶺酸湯魚
而同屬西南的雲南既有雨季也有旱季,他們也愛吃辣和酸,除此之外他們還獨愛薄荷和鮮花,鮮花芳香化濕濁,薄荷辛涼輕宣解表,既能宣散雨季的濕鬱於表,又不會助長旱季的燥熱。
涼拌薄荷
鮮花餅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每個地方的飲食特色,能夠流傳下來,是必然而不是偶然。而現在所謂的菜係創新,總感覺缺少了一點內涵。
相對大環境的濕,小環境的濕傷人更加隱蔽。比如汗出當風,驟然遇冷,汗閉肌腠間則為濕,又如游泳甚或冬泳、潛水,或濕著頭髮冒風淋雨,濕邪往往不知不覺間就進入體內,留於肌肉、經絡或筋骨。再或感受其他外邪,兼夾濕邪,如暑濕、風濕、寒濕,外邪引動,內傷臟腑,讓人防不勝防。
· 內生的濕
說完外來的濕,再說說內生的濕。
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津液代謝失常則內生濕邪。
《內經》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則能出矣。
這段話描述了人體正常的津液代謝過程,包括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出。此過程與人體諸臟腑都有聯係,但與肺、脾、腎這三臟關係最為密切。
津液的生成和輸布起於中焦脾土的運化,所謂“脾氣散精”,即當食飲進入胃腸,在脾氣的協同作用下,水轉化為津液。津液通過脾氣升清,上輸於肺,再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布散全身。
同時,如內經說的“以灌四傍”,脾氣也直接將津液向四周布散。現代人飲食不節,過量飲水、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極易損傷脾氣,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津液的產生和輸布出現異常,為濕邪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內經》病機十九條中告訴大家,“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肺居上焦,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肺接受脾傳輸來的津液,一方面通過肺氣的宣發,向體表和身體上部的頭面官竅布散,一方面通過肺氣的肅降,向身體下部和內部臟腑輸布。一部分津液藉助肺的宣發,形成汗液排出體外,另一部分臟腑代謝產生的濁液,通過肺的肅降,輸送至腎與膀胱。若肺氣宣降失常,則津液不得布散,水停聚而濕邪生。
津液排出的另一個主要方式是通過小便,即“下輸膀胱,氣化則能出矣”。尿液存儲于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洩都依賴腎的氣化作用。若腎的氣化失常,則可能出現尿少或尿閉,重則一身水液代謝停止。除此之外,腸胃的吸收、脾的運化、肺的宣降、三焦通利等津液代謝相關的臟腑功能均有賴于腎氣的推動和調控,從這個角度看,腎可以說是全身水液代謝的總司。
總之,一個人內生濕邪,說明他的津液代謝過程存在問題,治療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相關臟腑的氣化能力和相互間的平衡關係。
祛濕
濕為有形之邪,存於體內,阻礙一身陽氣的正常輸布,氣機運行不暢,日久可從寒化,為寒濕,或從熱化,為濕熱,或從燥化,如傷陰動血,或動風,身體抽搐痙攣,或聚而為痰為飲,還可隨經氣運行,一身上下內外,無所不至。
所以,頭重如裹、氣短心悸、食欲不振、渴不欲飲、便溏下痢,肢體痠重,一身腫脹等等,全身各處都有可能出現濕邪見證。當我們了解多樣化的濕邪致病病因病機之後,我們就知道,祛濕不可能只是喝紅豆薏米水那麼簡單了。
首先,祛除濕邪,有一些基本原則:
① 濕邪最易阻滯人體氣機,所以治療的總則是行氣,氣行則濕化。
② 給濕邪以出路。除前文所說的汗液、尿液以外,大便、婦人經帶也是濕邪的排洩通路。
③ 針對濕邪為害的部位不同,用三焦分消法治之。對於使用方藥來說,若濕在上焦宜開宣肺氣,在中焦宜芳化和苦燥,芳化濕濁,苦溫針對寒濕,苦寒則針對濕熱,在下焦宜淡滲利濕。
根據這幾條原則,應用非藥物方法祛濕便可以結合見證,見招拆招了。(學過健康營十日課程的同學們,下面的方法都是妳們熟悉的,即腹診斷虛實寒熱、砭法行氣導氣、無為灸溫陽化氣。)
區分濕證的主要屬性,是濕熱還是寒濕。
區分病位:濕在上焦、中焦或下焦,
區分壯人虛人。
再結合見證,分別或組合使用灸法和砭法。
總的治療思想可以八個字概括:行氣、通利、溫陽、補虛。
試分述之:
① 濕熱
對於陽氣素盛者,濕易從熱化,濕熱阻滯中焦脾胃,或外感濕熱,或濕熱下注,可以見到:身熱不揚、口乾不欲飲、黃疸、痢疾洩瀉、或小便淋漓澀痛、下肢萎軟等等。
濕熱病症表現較為複雜,因為同時具有濕邪與熱邪的性質,所以常常呈現出陰陽之間的對立,需要注意辨別。但從濕熱的治療來說,最重要的是上中下三焦的通暢,故治法上以行氣為主。
用砭法宣暢肌表以及諸經,透熱外出防止熱重傷陰,並且可以通利臟腑,加強氣化能力,同時還能夠宣發肺氣,肺氣能宣則肅降有力,肺氣行則水行,水行則濕化。需要時可輔以灸法,緩急止痛,溫陽化濕。
② 寒濕
對於脾陽不足者,脾胃虛寒者,濕易從寒化,腹診則上腹部虛軟無力,溫度不溫或寒涼潮濕,此當以溫脾胃陽氣為主,可施以灸法,氣足則脾胃升清降濁之功恢復,濕得溫則化。
但是要考慮得病時間長短,時間長的人,瘀堵較重,水濕泛溢全身內外,此時運用灸法就要特別注意上火的問題,所謂上火,就是艾灸的氣沒有很好的循環起來,聚在了局部,氣有余變是火,這時就要結合砭法或按摩進行疏通,再逐步加重灸量。
對虛人而言,內濕往往招致外濕,外濕也使脾胃功能受影響,內外合邪,就可能同時出現食慾不佳,舌苔膩,腹脹悶,和頭昏頭重,肢體痠楚的見證,這種情況,既要施砭法疏通肌表,又要重灸,溫健脾胃,恢復脾氣健運之功,才能從根本上祛除濕氣。
③ 陽虛水泛
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是腎陽虛導致的濕甚至腫,虛胖之人尤其下半身重者多見,其人畏寒肢厥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有心悸不寧,頭目眩暈等見證,如果腹診對應為小腹陰寒,微滿或脹滿,則需用重灸法溫補腎陽,加強下焦的氣化作用,以行水利小便。
但對於中焦瘀滯而導致的腎陽虛,還要配合脾胃的疏通和補益,只有中焦脾胃功能恢復,才能令氣血生化有源,有利於腎氣根本的恢復。
無論以上哪種濕證,治療過程中,我們都應該能夠看到人體在逐步發生變化,例如:艾灸時身上出涼汗,小便頻次增多且暢快,大便從溏薄到成形,從無力到有力,或手足漸溫,腹滿減,食慾增,身體輕鬆,臉色明亮等等。這些變化提示我們,氣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濕邪陸續排出體外。
總之,現在所講的祛濕方法與層次,都是針對常見的濕人見證,主要和飲食生冷、肥膩傷脾氣,以及貪涼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損傷肺腎之氣有關。
更重的見證,仍然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無非時間加倍,信念加倍而已,在此不做闡述。若看了這些,您還是搞不定纏綿的濕氣,那就推薦您去站樁,真氣充滿,濕邪自去,可以說是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
-END-
作者:玄圃小拙
70後,金融碩士,厚朴三期畢業,現任厚朴健康營講師,同時從事身心健康評估和非藥物治療。
https://mp.weixin.qq.com/s/mU2a2L-U0OGGErwBbNISeg
濕氣是在人體內呈彌散狀分佈的水汽,是不能為人體所利用的邪水廢水,屬於人體津液代謝失常的問題。濕為有形之邪,為陰邪,性重濁而黏膩。濕邪為患,阻滯氣機,聚而為痰為飲,飲邪氾濫,可以成水,在這裡,我們僅探討彌散分佈的濕氣問題。
濕邪,有內生的,也有外來的。
· 外來的濕
先說外來的。外來的邪氣大體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中醫人稱之為六淫。所謂六淫,就是六種不正之氣,對人體而言,過度就是邪,就會傷害人體正氣。濕邪就屬於六種中的一種。
比如,江南數月不見朗日的梅雨季,或是西南山嶺中的霧露,或者濕度高達九十幾的沿海,對生活在那裡的人來說,無不受濕邪侵擾。
恰當飲食可以幫助人體抵禦外邪傷害。千百年來,中華大地生活的人們,運用華夏子孫特有的敏感天賦,發展出了與環境和物候相合的飲食特色,吃不再只是為了果腹和口欲,更有健康體魄中和陰陽,彰顯禮儀教化的作用,所以我們稱之為文化。
舉例來看:
廣東沿海地區夏季長,氣候潮濕悶熱,那裡講究吃喝湯,食物本味。青菜的原味屬於苦味、淡味,淡滲利濕,苦味燥濕,這有助於濕氣從大小便排出,喝湯有助於滋陰,補充炎熱帶來的陰液流失。
白灼菜心
涼瓜排骨煲
江浙一帶素來是富庶地區,魚蟹肉糯米等食物種類豐富,容易產生積滯,但他們偏愛釀製、飲用黃酒,黃酒的辛溫,有助於消化肉食,祛除寒濕。
蒸螃蟹
黃酒
西南地區善吃辣,味辛宣散,令濕從體表除,但辣味太過又容易汗出太過而傷陰傷陽,所以用麻味或酸味來收斂一下,便成就了聞名遐邇的川地的麻辣和黔東南的酸辣。
重慶火鍋
苗嶺酸湯魚
而同屬西南的雲南既有雨季也有旱季,他們也愛吃辣和酸,除此之外他們還獨愛薄荷和鮮花,鮮花芳香化濕濁,薄荷辛涼輕宣解表,既能宣散雨季的濕鬱於表,又不會助長旱季的燥熱。
涼拌薄荷
鮮花餅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每個地方的飲食特色,能夠流傳下來,是必然而不是偶然。而現在所謂的菜係創新,總感覺缺少了一點內涵。
相對大環境的濕,小環境的濕傷人更加隱蔽。比如汗出當風,驟然遇冷,汗閉肌腠間則為濕,又如游泳甚或冬泳、潛水,或濕著頭髮冒風淋雨,濕邪往往不知不覺間就進入體內,留於肌肉、經絡或筋骨。再或感受其他外邪,兼夾濕邪,如暑濕、風濕、寒濕,外邪引動,內傷臟腑,讓人防不勝防。
· 內生的濕
說完外來的濕,再說說內生的濕。
津液是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津液代謝失常則內生濕邪。
《內經》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氣化則能出矣。
這段話描述了人體正常的津液代謝過程,包括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出。此過程與人體諸臟腑都有聯係,但與肺、脾、腎這三臟關係最為密切。
津液的生成和輸布起於中焦脾土的運化,所謂“脾氣散精”,即當食飲進入胃腸,在脾氣的協同作用下,水轉化為津液。津液通過脾氣升清,上輸於肺,再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布散全身。
同時,如內經說的“以灌四傍”,脾氣也直接將津液向四周布散。現代人飲食不節,過量飲水、恣食生冷、肥甘厚味,極易損傷脾氣,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津液的產生和輸布出現異常,為濕邪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內經》病機十九條中告訴大家,“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肺居上焦,主行水,為水之上源。肺接受脾傳輸來的津液,一方面通過肺氣的宣發,向體表和身體上部的頭面官竅布散,一方面通過肺氣的肅降,向身體下部和內部臟腑輸布。一部分津液藉助肺的宣發,形成汗液排出體外,另一部分臟腑代謝產生的濁液,通過肺的肅降,輸送至腎與膀胱。若肺氣宣降失常,則津液不得布散,水停聚而濕邪生。
津液排出的另一個主要方式是通過小便,即“下輸膀胱,氣化則能出矣”。尿液存儲于膀胱,但尿液的生成和排洩都依賴腎的氣化作用。若腎的氣化失常,則可能出現尿少或尿閉,重則一身水液代謝停止。除此之外,腸胃的吸收、脾的運化、肺的宣降、三焦通利等津液代謝相關的臟腑功能均有賴于腎氣的推動和調控,從這個角度看,腎可以說是全身水液代謝的總司。
總之,一個人內生濕邪,說明他的津液代謝過程存在問題,治療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相關臟腑的氣化能力和相互間的平衡關係。
祛濕
濕為有形之邪,存於體內,阻礙一身陽氣的正常輸布,氣機運行不暢,日久可從寒化,為寒濕,或從熱化,為濕熱,或從燥化,如傷陰動血,或動風,身體抽搐痙攣,或聚而為痰為飲,還可隨經氣運行,一身上下內外,無所不至。
所以,頭重如裹、氣短心悸、食欲不振、渴不欲飲、便溏下痢,肢體痠重,一身腫脹等等,全身各處都有可能出現濕邪見證。當我們了解多樣化的濕邪致病病因病機之後,我們就知道,祛濕不可能只是喝紅豆薏米水那麼簡單了。
首先,祛除濕邪,有一些基本原則:
① 濕邪最易阻滯人體氣機,所以治療的總則是行氣,氣行則濕化。
② 給濕邪以出路。除前文所說的汗液、尿液以外,大便、婦人經帶也是濕邪的排洩通路。
③ 針對濕邪為害的部位不同,用三焦分消法治之。對於使用方藥來說,若濕在上焦宜開宣肺氣,在中焦宜芳化和苦燥,芳化濕濁,苦溫針對寒濕,苦寒則針對濕熱,在下焦宜淡滲利濕。
根據這幾條原則,應用非藥物方法祛濕便可以結合見證,見招拆招了。(學過健康營十日課程的同學們,下面的方法都是妳們熟悉的,即腹診斷虛實寒熱、砭法行氣導氣、無為灸溫陽化氣。)
區分濕證的主要屬性,是濕熱還是寒濕。
區分病位:濕在上焦、中焦或下焦,
區分壯人虛人。
再結合見證,分別或組合使用灸法和砭法。
總的治療思想可以八個字概括:行氣、通利、溫陽、補虛。
試分述之:
① 濕熱
對於陽氣素盛者,濕易從熱化,濕熱阻滯中焦脾胃,或外感濕熱,或濕熱下注,可以見到:身熱不揚、口乾不欲飲、黃疸、痢疾洩瀉、或小便淋漓澀痛、下肢萎軟等等。
濕熱病症表現較為複雜,因為同時具有濕邪與熱邪的性質,所以常常呈現出陰陽之間的對立,需要注意辨別。但從濕熱的治療來說,最重要的是上中下三焦的通暢,故治法上以行氣為主。
用砭法宣暢肌表以及諸經,透熱外出防止熱重傷陰,並且可以通利臟腑,加強氣化能力,同時還能夠宣發肺氣,肺氣能宣則肅降有力,肺氣行則水行,水行則濕化。需要時可輔以灸法,緩急止痛,溫陽化濕。
② 寒濕
對於脾陽不足者,脾胃虛寒者,濕易從寒化,腹診則上腹部虛軟無力,溫度不溫或寒涼潮濕,此當以溫脾胃陽氣為主,可施以灸法,氣足則脾胃升清降濁之功恢復,濕得溫則化。
但是要考慮得病時間長短,時間長的人,瘀堵較重,水濕泛溢全身內外,此時運用灸法就要特別注意上火的問題,所謂上火,就是艾灸的氣沒有很好的循環起來,聚在了局部,氣有余變是火,這時就要結合砭法或按摩進行疏通,再逐步加重灸量。
對虛人而言,內濕往往招致外濕,外濕也使脾胃功能受影響,內外合邪,就可能同時出現食慾不佳,舌苔膩,腹脹悶,和頭昏頭重,肢體痠楚的見證,這種情況,既要施砭法疏通肌表,又要重灸,溫健脾胃,恢復脾氣健運之功,才能從根本上祛除濕氣。
③ 陽虛水泛
還有一種較為常見的情況是腎陽虛導致的濕甚至腫,虛胖之人尤其下半身重者多見,其人畏寒肢厥冷,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有心悸不寧,頭目眩暈等見證,如果腹診對應為小腹陰寒,微滿或脹滿,則需用重灸法溫補腎陽,加強下焦的氣化作用,以行水利小便。
但對於中焦瘀滯而導致的腎陽虛,還要配合脾胃的疏通和補益,只有中焦脾胃功能恢復,才能令氣血生化有源,有利於腎氣根本的恢復。
無論以上哪種濕證,治療過程中,我們都應該能夠看到人體在逐步發生變化,例如:艾灸時身上出涼汗,小便頻次增多且暢快,大便從溏薄到成形,從無力到有力,或手足漸溫,腹滿減,食慾增,身體輕鬆,臉色明亮等等。這些變化提示我們,氣機運行逐步恢復正常,濕邪陸續排出體外。
總之,現在所講的祛濕方法與層次,都是針對常見的濕人見證,主要和飲食生冷、肥膩傷脾氣,以及貪涼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損傷肺腎之氣有關。
更重的見證,仍然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無非時間加倍,信念加倍而已,在此不做闡述。若看了這些,您還是搞不定纏綿的濕氣,那就推薦您去站樁,真氣充滿,濕邪自去,可以說是最根本和有效的方法。
-END-
作者:玄圃小拙
70後,金融碩士,厚朴三期畢業,現任厚朴健康營講師,同時從事身心健康評估和非藥物治療。
https://mp.weixin.qq.com/s/mU2a2L-U0OGGErwBbNIS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