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8
《老子》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自胜者强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别人叫智慧,了解自己叫开明。
战胜别人叫有力,战胜自己叫强大。
知道满足叫富有,自强不息叫有志。
不失根本叫长久,思想留传叫长寿。

【引论】

本轮论“道用”共八章,此章是本轮的最后一章。

整体看《老子》,便得出从本轮第25章“有物混成”开始到第 33 章即本章的“知人者智”为止,可以说是全书中论“道用”的最系统与最完善的轮回段。

何为说是“最系统与最完善的轮回段”?我们就要反思一下老子著写《道德经》的主旨、意图、目的是什么了,就是要天下人能领悟“天道无为”的和生法则,去“道法自然”的放弃物欲与安分守己、从容谦和和“无为而至”的安然生活,不要唯利是图与强行纷争,不然就会引起生活矛盾、社会矛盾乃至你死我活的战争摧残,结果必是两斗具伤,而受难最大的是老百姓。

作为对最系统与最完善的“道用”阐述,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从第 26 章“重为轻根”开始规导于(主要针对执政者的)个人情怀,即要善好地持重修养、放弃轻率与感性冲动、淡化物欲和理想浪漫,到“善行无辙迹”的实践引导,到“知其雄,守其雌”的情怀修持,继又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的对其强兵政治进行了批判抵制。之后的“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特别是“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后果告诫,更有“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以及“战胜,以丧礼处之”的对崇高人道主义精神的倡导,直至“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以及“知止可以不殆”的价值引导,最后就到达了本章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回敛自律、以及“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对终极价值的规导形式,可以说是从人本修养到实施行为、到外政策略、到质朴回归、到永恒价值的其“道用”形式的系统阐述与完善规导,全书唯此轮仅有。

来具体解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表现了人于外视与内观的双向特点及差异性。正如走路一样,人的思维也往往习惯于前驱性的,会多去前看而少有后顾,或多观注别人而少有省视自己,故而会相应的形成了解他人比了解自己更容易。所以老子在此处就定义成“知人者智”与“自知者明”,即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开明。同时也阐释了在关照人之智慧的节点上“智”与“明”的区别和差异。

然而,这里的“明”不是我们常常会言时说道的“明白”和“知道了”,那只是“知道”和“明白了”客体的语义及事理。老子此处的“自知者明”,则在理性回敛与经验返照的基础上,对本我内心的关照和规导,或说从智商已上升到对情商的控制与高度,从而明朗性的通晓了自我、即能时时刻刻地把握自我的思考、言论与行为,所以说“自知者明”是一个被升华了的智慧体系或被高度情商化了的本我状态。

从另一角度看,老子在这里为我们提了出“智”与“明”的“比衬”关系。一说智力或智慧,我们都会从知识、经验角度去切入客体或了解对方的知性领悟,谓之“智”。

“明”则是在了解了世界、事物以及自我意识的基础上的通透反映,谓之“明”。而这样的“明”了,我们就不会因这样和那样的引诱而困惑,就会自立而独立,会去辨明方向与道路,就会完统协调地形成全面的知性认识与不惑人格。

或说以“智”的能力去了解事物及对方,目的亦在通晓自己。也就是我们不仅形成了较为容易的了解事物和他人,还具备了不宜做到于回观自我的反省方式,明白自我状态与修正自我角度,去认知这个世界与生活,当然就是一个起点的提升或智慧的升华——其“自知者明”的层面也就要高一些了。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为事实,“自胜者强”为智慧,前者于比拼式的胜人于“阶下”,或叫针对性的单一能力。而超越自我的拓展智慧,更是蓄以“情智”(情商)层面的自我控制,就像一个强劲的车速必须装备一套好的制动一样,才能够安全、有序地顺利到达目的地。

“自胜”的特点会雷厉风行,不予怠惰,勤奋努力和把握时机,以及妥善规导自我能力,坚持不懈与硕果累累。所以说一个人的平时关照自己比关注别人更重要,战胜自己比战胜别人更优越和更强大。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是老子道学阐述的重要理念之一。道学的目的就在辨识规律、掌控根本、修持正心、尊朴崇简于安然地生活,以及明白物质财富与生命存在的基本道理,或疏通精神与肉体的辨证关系(“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提倡守柔处静,直到完善构建长久人生。

在此方面,老子道学与其它文化、宗教的价值理念是不一样的。儒家理念是有为而为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无论伦理道德上升到何等程度,其基本的价值理念还是积累财富与精神舒畅,而不是淡然以对财富问题和用更多理念关注肉身。比之道家,可谓是“为学日益”的累积财富,而非是“为道日损”的酌减财富羁绊与精神负面,使之简捷而直接步入“天长地久”。所以老子活了一百多,孔子活了73岁。

在此方面,佛学与老学适得其反,前者重视于精神修持而是淡化于生命肉体的,学理浪漫与脱离现实,其最高境界是追求“往生”的极乐世界。老学却是恰恰相反,即提倡朴素现实的生活方式,重视肉体而淡化精神——“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正是如此,老子强调的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特别后句的“绝学无忧”,就是要大家不要过于理想浪漫的多思多想。在老子看来,想得太多也是欲,叫精神之欲。精神之欲多了,浪漫意念会抬升,浪漫意念一抬升,生活现实就被忽略,更是维护肉体(身体健康)的比重就减轻了。比如化斋时的饮食不卫生,修行之时的温饱条件不均衡等,都会构成健康长寿的负面值,所以释迦摩尼住世也只80岁。

把儒释道三位圣人的价值观念、文化性质作比较,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其文化特色,从而获得适当的参悟与借鉴。或然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如果你要追求财富,你就多吸收一些儒家理念,从而践行仁、义、礼、智、信的搞好社会关系以谋企业财富和发展;如果想得到纯粹的精神自由或寄望于往生的崇高理想,你就去好好修持佛家,以获充分的理想、自由和浪漫;如果你想综合对待地运筹好生活,且把健康长寿作为生活的目标重点去追求,你就去深谙《老子》,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绝学无忧”,使心态平静,生活安意,“道法自然”,以获健康,修持百年长寿还是很容易的。所以说儒释道的价值理念、行为方法与实施结果还是很有区别的。

“不失其所者久”。“所”为住所,这里主指生活基础,也指主宰行为的精神属性,即不失掉生活基础与精神主旨的人生活才会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是《老子》全书中唯一的带点浪漫情结的话语,原意是:尽管人已不存在了,但精神思想尚被人永久的学习与践用,就等于活得最长久的。

老子一贯讲求实际,质朴玄真,否定浪漫情怀的非分之想,不过意追求现实之外的任何东西,所有教导也都在劝导人们要脚踏实地的单纯生活。执政者要“希言自然”的为民办事,老百姓要维护“三宝”的“为而不争”,彼此都去“道法自然”的践行“天道无为”也就是“利而不害”的生存法则。对待身体也要践行“见素抱朴”(与儒家理念不一样的大吃大喝和好酒贪杯),不会逐利纵欲使身心不安。如此下去,世界自会太平,生活自会自如,内心自会灵静,生命自会长久。

当人能“无为”淡欲使生活变得安然自在与和谐美好的时候,健康也就容易获得,生命也就易于长久。当然,生命长久是人生获得的最高价值,因为无论是精神自由,还是物质享受,即使“要有好的生活质量”,也必须在生命长久的基础上一切才得以呈现。于是种种,老子关照天道,从淡然至简更能演绎安定长久乃至生命长久的结果形式,从而总结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则理念与长存技巧。

“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最终的“道乃久”和“没身不殆”,也正是“道用”的根本性还原,以获“天长地久”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所在。

我们倒可简练概括认为:儒理的“现实主义”是追求财富与名誉、地位的,精神方面倾向浪漫,所以喜好音乐和艺术。对待生命问题儒理也就顺其习惯地感性为之了,所以孔子尽管修德而品高,但寿辰活得并不长久,因为修德与生命或精神与肉体,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完全融通的业界层面;

佛理的“虚无主义”追求的是理想与浪漫,于往生、于自由、于精神不死。而且因为浪漫所以爱憫音乐。对于生命肉体问题,基本叫做置若罔闻或不削一顾,虽然更多信众祈求的是财富与长久,其忽略现实的理念及行为实际构成了冲突。在获得财富的问题上,反不如儒理减少翻读梵文而挤出时间去田间耕作一样,财富就自然的产生了。在生命问题上,正因为佛理有了往生极乐的虚无观,故而就有许多得“道”高僧在三、四十岁时就愿圆寂(圆满一切功德,寂灭一切烦恼)的坐化而升天,变成一朵彩云飘到极乐世界里去了;

老子则不然,提倡个体淡欲“无为”,逢迎社会公共道德,但要处世生活,杜绝私欲强为,财富地位并不重要,精神浪漫更是反感,追求的只是安然饱足的简朴生活和身体健康与生命长久。自然,老子是不青睐音乐的,故有“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的反衬之说,还有“弱其志,强其骨”以及生为实利之“绝学无忧”的修为提倡。如此理念,我们便可理解为:淡化精神与尊崇肉体,最后致达“道法自然”的维护身心于“天长地久”的生存境界。

我们再来用“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及“见素抱朴”、“道乃久”角度来关照儒释道三位圣贤:

孔子重视现实利益,虽然完善了“不失其所”的丰富垒砌,但也忽略了“者久”的全科修为,也就未能修于“见素抱朴”的少吃肉食和“少私寡欲”的规导行为心理而使之太平,而是擅享物质享乐的人欲随往,也就演不出“道乃久”的辨证关系和生存结果。至于“死而不亡者寿”,毫无疑问孔子也是做到家了的。

释迦摩尼慎于修行,但忽略了现实之“所”,虽于清心寡欲的执重修持,针对肉身的长久问题还是顾及不周的,相对老子寿辰释迦摩尼也就算不了“天长地久”了。作为“死而不亡者寿”,那是释迦摩尼的优势与擅长,就人类的求生愿望来看,可能未来的未来,在面临地球毁灭的恐慌之时,而惦记祈祷于释迦摩尼的人会更多。

老子推崇“自然主义”,尊崇现实的对应关系,应用天道来维生“创生”,提倡质朴修为而减少物质累赘(“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化解富足生活的“负面”关系(“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强调“其所者久”的实质性与规律性,从而修成了史上最长寿辰的人。针对“死而不亡者寿”,在其只要社会处于发展阶段,人类需要和谐生活的时候,老子《道德经》及其“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必然是最完善、最实用和最持久的。

正是如此,老子一贯践行着他的理念、方法和行为,以身证法,自然也就修成了儒释道“三圣”中、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人。司马迁评述老子“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客观的看,人活“二百余岁”我们不相信,“百有六十余岁”也不认可,但老子活到一百以上是史界考证从而早已达成共识的。那么“道乃久”以及我们运用老子方法去修持长寿抑或企业、国家践行“道用”规律而得以健康持续与长久发展,也是大可不必怀疑的。

(如觉此文对大家有益,还望转发。传道之行,尚需同仁。学老子智慧,创朴实人生。致谢!)

https://mp.weixin.qq.com/s/FDkcdJZXgJJKmyb_Kp74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