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中医思维之“取类比象”
觉悟一言
取类比象:同象的事物同性;同数的事物同类。同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即为一象,例如,三才中有三象:天象、地象、人象。同数是指量数相同,例如五行与五气、五脏同数。中医应用取类比象分三层:一是同形类比,如吃核桃补脑,吃红枣补血。二是同象类比,五行属木,包括春、东、风、酸、肝等。三是同数类比,如四时、四象、四季等。
细说
有学者认为“取类比象”应该是“取象比类”。类者,《说文》曰:“种类相似。”有《易》学专家认为“取象比类”所指的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取类比象应用于中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有何不同?《内经》中提到很多次“比类”一词,例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疏五过论》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素问·徵四失论》曰:“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所谓“比类”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类”强调事物外在的形,“象”则强调更深一层的气。因此说“取类比象”或者“取象比类”是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类比,其哲学理念是一致的。
同形类比:所谓形似是指从外形上看有某种相似的成分,古人认为因为外形相同,所以彼此间有一定的相同属性,例如,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属于同形类比。记得小时候,大人总说吃鱼眼可以不戴眼镜,每次有鱼吃的时候,专门找鱼眼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到了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或者骨折后,老年人骨质疏松,要多喝骨头汤。这些方法是人们经过多年实践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多是起源于同形类比。
以形补形的方法简单而直接,但在民间真正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取类比象只是一种手段,能否有效而应用于临床,还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的验证。中药功能和药物属性的确立也同此理,“四气五味”很多是从取类比象的形似总结出来的,以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而得出最终结论。
尽管取类比象是传统而简单的方法,但不应该单纯否定,要正确看待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很多理论的建立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都起源于取类比象,古人虽然与现代人相隔千年,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大不同,但是人们的感受是相同的,人们的六欲七情是一致的,其思维方式都是应该符合逻辑的。
今天人们在发现新事物的时候所采用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古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核桃,古人因其形似大脑,因而认为能补脑,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内经》中也有形似的内容,例如,什么五谷补肾?经文有小豆味酸,麦味苦,粳米味甘,黍米味辛,大豆味咸,从五谷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来看,补充肾精的谷物应该是大豆了,原因有三:①根据经文所述,其味咸入肾;②大豆形状与肾同;③大豆藏先天之精,埋在地里可发芽。而从外表来看,五谷中大豆的外形与肾脏的形状相近似,说明事物的外形相似时,其内在的属性也可能相似。
中药的颜色质地与药性相关:白术、炒白术、苍术的共同点是健脾燥湿,白术色白,偏凉而滋腻;湿重者最好用炒白术,质地干燥,颜色偏深;湿气更重用苍术,苍者草色也,青色主升发,苍术芳香化湿性温,燥湿力强,补气不足。白芍、赤芍的共同点是入血分,白芍酸平收敛、滋养营血,赤芍苦平归心,凉血活血。
当然,单以形似判断其生理病机,显然是不够具体和准确的,因为阴阳五行是有层次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绿色五行属木,性属少阳生发,但绿茶的作用以清热化瘀浊为主,是由于其味苦,绿色属少阳,绿茶之味为苦,所以绿茶属阴中之少阳,因此说,单纯外形相似是不能完整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还要通过象的比较,甚至不是一个象,多层次不同的象来比较,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合理的结论。
同象类比:“象数”中的每一数包括多个象,例如阴阳之数是二,象有两个;五行之数是五,象有五个,等等,《内经》中关于象的介绍有很多,典型的是关于五行的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非常详细的、关于五行的象的类比:“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象与形相比,象所表达的事物间的联系更为深刻,更为具体,中医理解的人体生理功能,药物食物属性,经过象的归纳,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其功能特点。
例如古人所认识的五脏生理一定要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古代没有实验室,没有显微镜。肝主疏泄,肺主宣发肃降等生理特点,是根据其所属象数范畴,及其所在位置,解剖结构特点等,最终将其归属为五行的木象和金象,木主疏泄,金主肃降,因此得出脏腑功能结论。
象要与数相结合,象是数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要联系起来思考。如果形是一个点,象是一条线,数则相当于一个面,甚至是三维的立体结构。
同数类比:数是在象的基础上生成的,象数所代表的是一个系统。仅仅通过事物间外形相似,试图发现其内在的相同点,这种对比比较盲目,犹如大海捞针;如果能把不同的事物归象,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就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再把事物的不同象联系起来而成数,不但能发现其本身的性质特点,还可以找到其运行规律,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五脏六腑归属五行,精气神归属三才,四时归属四象等,都属于同数类比。中医是通过相同的象数,归纳总结出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的,是取类比象的最高形式,是中医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选自朱燕中老师新著《中医觉悟一言》,人卫中医编辑,转载须注明出处。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书详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5NDIwNw==&mid=2649604798&idx=2&sn=7afe2504c4cac79d939c8ebaffadd0d7&chksm=be9214ce89e59dd80985b00450b4dd314d708d58090a0c275c7db420a41754e7660fe216c046&mpshare=1&scene=5&srcid=1031jOiSAiAGi6NEnKdbPZI9#rd
取类比象:同象的事物同性;同数的事物同类。同类事物中的每一个个体即为一象,例如,三才中有三象:天象、地象、人象。同数是指量数相同,例如五行与五气、五脏同数。中医应用取类比象分三层:一是同形类比,如吃核桃补脑,吃红枣补血。二是同象类比,五行属木,包括春、东、风、酸、肝等。三是同数类比,如四时、四象、四季等。
细说
有学者认为“取类比象”应该是“取象比类”。类者,《说文》曰:“种类相似。”有《易》学专家认为“取象比类”所指的是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与符号以表达和理解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是通过直观的类比、象征形式以把握和认识对象世界的相互联系的一种思维方式。
按同象同类的原则,由一般到个别,从已知推导未知,以类万物的演绎方法,是中国古圣先贤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又可称为“意象”思维方法,或者所谓“唯象理论”。
取类比象应用于中医,“取类比象”与“取象比类”有何不同?《内经》中提到很多次“比类”一词,例如《素问·示从容论》曰:“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素问·疏五过论》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闻五过与四德,比类形名,虚引其经,心无所对。”《素问·徵四失论》曰:“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所谓“比类”是指同一种类进行比较;所谓“比象”是指同一类事物中的“象”进行类比。“类”强调事物外在的形,“象”则强调更深一层的气。因此说“取类比象”或者“取象比类”是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类比,其哲学理念是一致的。
同形类比:所谓形似是指从外形上看有某种相似的成分,古人认为因为外形相同,所以彼此间有一定的相同属性,例如,我们常说的吃什么补什么,属于同形类比。记得小时候,大人总说吃鱼眼可以不戴眼镜,每次有鱼吃的时候,专门找鱼眼吃,以至于到现在还有这个习惯。到了青春期生长发育阶段,或者骨折后,老年人骨质疏松,要多喝骨头汤。这些方法是人们经过多年实践流传下来的生活经验,多是起源于同形类比。
以形补形的方法简单而直接,但在民间真正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取类比象只是一种手段,能否有效而应用于临床,还要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的验证。中药功能和药物属性的确立也同此理,“四气五味”很多是从取类比象的形似总结出来的,以后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而得出最终结论。
尽管取类比象是传统而简单的方法,但不应该单纯否定,要正确看待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很多理论的建立和最终所得出的结论都起源于取类比象,古人虽然与现代人相隔千年,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很大不同,但是人们的感受是相同的,人们的六欲七情是一致的,其思维方式都是应该符合逻辑的。
今天人们在发现新事物的时候所采用的基本思维方式与古人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核桃,古人因其形似大脑,因而认为能补脑,现代研究发现其中的磷脂对脑神经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内经》中也有形似的内容,例如,什么五谷补肾?经文有小豆味酸,麦味苦,粳米味甘,黍米味辛,大豆味咸,从五谷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来看,补充肾精的谷物应该是大豆了,原因有三:①根据经文所述,其味咸入肾;②大豆形状与肾同;③大豆藏先天之精,埋在地里可发芽。而从外表来看,五谷中大豆的外形与肾脏的形状相近似,说明事物的外形相似时,其内在的属性也可能相似。
中药的颜色质地与药性相关:白术、炒白术、苍术的共同点是健脾燥湿,白术色白,偏凉而滋腻;湿重者最好用炒白术,质地干燥,颜色偏深;湿气更重用苍术,苍者草色也,青色主升发,苍术芳香化湿性温,燥湿力强,补气不足。白芍、赤芍的共同点是入血分,白芍酸平收敛、滋养营血,赤芍苦平归心,凉血活血。
当然,单以形似判断其生理病机,显然是不够具体和准确的,因为阴阳五行是有层次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例如,绿色五行属木,性属少阳生发,但绿茶的作用以清热化瘀浊为主,是由于其味苦,绿色属少阳,绿茶之味为苦,所以绿茶属阴中之少阳,因此说,单纯外形相似是不能完整反映出事物本质的,还要通过象的比较,甚至不是一个象,多层次不同的象来比较,才能得出相对比较合理的结论。
同象类比:“象数”中的每一数包括多个象,例如阴阳之数是二,象有两个;五行之数是五,象有五个,等等,《内经》中关于象的介绍有很多,典型的是关于五行的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非常详细的、关于五行的象的类比:“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象与形相比,象所表达的事物间的联系更为深刻,更为具体,中医理解的人体生理功能,药物食物属性,经过象的归纳,可以比较准确地确定其功能特点。
例如古人所认识的五脏生理一定要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古代没有实验室,没有显微镜。肝主疏泄,肺主宣发肃降等生理特点,是根据其所属象数范畴,及其所在位置,解剖结构特点等,最终将其归属为五行的木象和金象,木主疏泄,金主肃降,因此得出脏腑功能结论。
象要与数相结合,象是数的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要联系起来思考。如果形是一个点,象是一条线,数则相当于一个面,甚至是三维的立体结构。
同数类比:数是在象的基础上生成的,象数所代表的是一个系统。仅仅通过事物间外形相似,试图发现其内在的相同点,这种对比比较盲目,犹如大海捞针;如果能把不同的事物归象,事物间的内在规律就比较容易被发现;如果再把事物的不同象联系起来而成数,不但能发现其本身的性质特点,还可以找到其运行规律,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五脏六腑归属五行,精气神归属三才,四时归属四象等,都属于同数类比。中医是通过相同的象数,归纳总结出事物内部存在的规律的,是取类比象的最高形式,是中医理论的主要来源之一。
【本文选自朱燕中老师新著《中医觉悟一言》,人卫中医编辑,转载须注明出处。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书详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5NDIwNw==&mid=2649604798&idx=2&sn=7afe2504c4cac79d939c8ebaffadd0d7&chksm=be9214ce89e59dd80985b00450b4dd314d708d58090a0c275c7db420a41754e7660fe216c046&mpshare=1&scene=5&srcid=1031jOiSAiAGi6NEnKdbPZI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