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浅论“中医”是“神传”文化
内容导读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
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
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1)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2)中医是“道家医学”。
(3)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1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1)医道根源于上帝。
(2)医道传承的顺序:
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
1 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
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2 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大多数篇章(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
在《外经微言 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
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3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 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
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
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1 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 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2 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
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灵枢 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灵枢 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3 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
根据《新唐书 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
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
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2 中医是“道家医学”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医学之理,称其为医道,为治病、养生的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以“道”为中心,解释宇宙运行之理,为道家修炼的圣经。
两者共同构成“道家”的核心。
一、治病、养生、修炼
依照道家的层次,下层是卜卦看风水(属小道),中层是治病(属医道),上层是修炼(属大道)。
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医术,因为医道与修炼原理是相通的;
此外,行医不仅可以济世救人,还可积德行善。
古代著名医家修道的相当多,有葛洪、陶弘景、杨玄操、杨上善、孙思邈、王冰、王怀隐、刘完素、马丹阳、崔嘉彦、李时珍、孙一奎、张景岳、傅青主、陈士铎等。
也因为修炼更能参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缔造出伟大的医学成就。
2 养生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
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進入修炼的必要阶段。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
①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
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
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
道家称形体为“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
而道家养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气,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清心少欲,重德守真)。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 修炼,道家修炼成真人。
道家修炼是要修成真人,其修炼的要旨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通过修炼,将有形的“精”转化成更高能量无形的物质(“气”、“神”、“虚”),也就是将“有形”转变成“无形”。
《素问 上古天真论》具体描述道家修炼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炼虚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与道合一的。
庄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 大宗师》)
天地为道所生,而真人则与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寿命更超过天地,长生而不灭。
真人因为能与道合一,所以能修炼成“无形”之体,有“无形”之体就不会有“有形”之患,所以无病无痛,不生不化,而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相传黄帝拜见广成子(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广成子授予《阴符经》(为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升天。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黄老”。
二、“神医”有“神迹”
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是修道的,就是因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养生、修炼原理,而经由修炼可以修出特异功能,因此展现出许多的“神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神医”是扁鹊与华佗。
1 扁鹊的“洞垣之术”与华佗的“神目”
①扁鹊的“洞垣之术”: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三焦是无形时,就提出扁鹊和华佗的特异功能作为证据。
当时医界流行南宋陈无择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说”。
孙一奎就提出反证,举出历史记载扁鹊有“洞垣之术”(隔墙看人脏腑),为何扁鹊不说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说三焦是“无形之气”呢?
②华佗的“神目”:
孙一奎又引用何一阳(仙姑)所言说:“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
华佗也有如扁鹊般透视脏腑的能力,三国战乱,杀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华佗一定会说出,并画在《内照图》中。
为何华佗也与扁鹊相同,说三焦是无形的呢?
2 扁鹊与华佗的“外科手术”
《列子》(战国列御寇所着,列子为道家真人)曾记载扁鹊的“换心术”,两个活人(公扈、齐婴)互相交换心脏。
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走错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回到公扈的家,引来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
《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迹”,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肠、取肿瘤(积聚),后缝合、涂以神膏。
3 张元素的“奇梦”
金代张元素(洁古老人)曾经跟张吉甫(兰泉老人)讲述他有一个奇特的梦。
有天晚上张元素在睡梦中,有人用斧头、凿子将他的心窍打开,然后放進书好几卷,看到书名是《内经主治备要》,然后突然惊醒,觉得心口很痛,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诉其他人。
但是从此之后张元素心目洞彻(一种特异功能,包括他心通与天目),完全通晓黄帝、岐伯与扁鹊的学问,并首创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
这是后来张吉甫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写序时透露出来的。
结 语
古代的大医学家治病有“神迹”,是因为中医是神传文化。
“神传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医道有形的医理(文字)是神(上帝)所传的,
(2)医道无形的内涵则反映出修炼的“神迹”(特异功能),
因为中医是“道家医学”,而道家从治病、养生到修炼都是以“道”来一以贯之的。
经由岐伯及其先师,黄帝受医道于上帝,后又受《阴符经》于广成子而修炼得道,这就是中医是神传文化最好的明证。
现代中医所继承的只是皮毛(药方与经验),反而把中医精华的东西(医道)视为迷信,所以治病就显不出奇效。
更有甚者,现代中医抛弃固有的医道(《黄帝内经》),却把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尊为圭臬,医道已经失传了。(原文有删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QyMTk2Mw==&mid=2247484458&idx=1&sn=388936f070c4e72123b70d95920a61d1&chksm=97b65ecea0c1d7d8e41d1f6247aed09c21faada4c3930ad5ec78981c74c8511865c7288971b4&mpshare=1&scene=5&srcid=10270dTaQp1xcnhvRZPHNIox#rd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光辉灿烂的朝代,尤其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为其钜作《千金要方》写序时,开宗明义阐明了医道的创始和医道的传承。
孙思邈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
孙思邈说明了医道是创始于黄帝、岐伯与雷公,而后世医道的传承者有春秋的医和、医缓,战国的扁鹊,汉朝的仓公、张仲景与华佗。
本文将以下列三个论点来探讨:
(1)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2)中医是“道家医学”。
(3)中国古代的中医是相当发达的。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这种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老道家的典籍——《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同时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后来的中医学和养生学则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1 中医根源于黄帝的医道,而黄帝的医道来源于“上帝”。
《黄帝内经》是历代医家所公认的圣经,其内有许多篇章叙述医道的根源与传承:
(1)医道根源于上帝。
(2)医道传承的顺序:
上帝→先师→岐伯→黄帝→雷公。
一、医道根源于“上帝”,后传于黄帝
1 上帝传医道于先师,先师再传医道于岐伯
岐伯是黄帝的老师(黄帝称其为天师),岐伯多次谈到他的老师(先师),而岐伯的老师则是师承上帝。
所以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上帝是天界的皇帝(主宰者),经文中没有详细说明,或许也是秘中之秘。
在《素问 六节藏象论》中,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2 岐伯传医道于黄帝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大多数篇章(112篇)是黄帝请问天师岐伯的问答经文,《素问》后几篇从《着至教论》到《解精微论》是黄帝教诲雷公的经文,另有些经文是黄帝问医学于伯高(太师)、少俞、少师、鬼臾区,有少数经文没有对话。
另有《黄帝外经》,即《外经微言》(传于清代《陈士铎医书》中),是岐伯回答伯高、鬼臾区、雷公、少师、容成、鸟师等黄帝其他臣子的医学问答录。
在《外经微言 阴阳颠倒篇》中,帝曰:“俞哉,载之《外经》,传示臣工,使共闻至道,同游于无级之野也。”
所以《黄帝内经》是黄帝与岐伯及其他臣子的对话,而《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黄帝其他臣子的对话,两者是有区别的。
3 黄帝传医道于雷公,成为后世中医传承的根源
“医道”之名首见于《素问 着至教论》,黄帝问雷公是否能通晓医道?
雷公回答说能背诵也能了解一些,但是不能融会贯通。
黄帝就告诉雷公医道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并传授医道予雷公。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二、医道的传承
1 仪式:割臂歃血之盟
《灵枢 禁服》描述黄帝传医道给雷公(医道传承)的仪式,是非常庄严隆重的,必须行割臂歃血之盟:
①斋宿三日。
②正阳受盟。
③入斋室,雷公割臂歃血为盟。
④黄帝祝曰:“今日正阳,歃血传方,有敢背此言者,必受其殃。”
⑤雷公再拜曰:“细子受之。”黄帝乃左握其手,右受之书,曰:“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2 秘传方式: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是道家的一种秘传方法,鲜为外人所知,是师父将经文的“心法”传给弟子的方式。
心法是最为关键的部分,不知心法,即使知道经文也不知如何使用。
《黄帝内经》有关口传心授的记载如下:
①《灵枢 口问》有“口传”的记载:
黄帝闲居,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余已闻九针之经,论阴阳逆顺,六经已毕,愿得口问。”
岐伯避席再拜曰:“善乎哉问也,此先师之所口传也。”
②《灵枢 师传》有“心藏”(心授)的记载: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着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所终时,可得闻乎?”
3 医道后世的传承
王勃是唐朝初年人(有名的《滕王阁序》是其作品),曹元是王勃的好友,当时住在长安。
根据《新唐书 王勃传》,王勃与曹元交友,从曹元学习许多医学的秘术。
所以才在《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序文中透露医道传承的谱序:
岐伯→黄帝→历九师→伊尹→商汤→历六师→姜太公→文王→历九师→医和→历六师→扁鹊→历九师→华佗→历六师→黄公→曹元。
2 中医是“道家医学”
《黄帝内经》是以“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医学之理,称其为医道,为治病、养生的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以“道”为中心,解释宇宙运行之理,为道家修炼的圣经。
两者共同构成“道家”的核心。
一、治病、养生、修炼
依照道家的层次,下层是卜卦看风水(属小道),中层是治病(属医道),上层是修炼(属大道)。
1 治病
古代修道的人大都兼修医术,因为医道与修炼原理是相通的;
此外,行医不仅可以济世救人,还可积德行善。
古代著名医家修道的相当多,有葛洪、陶弘景、杨玄操、杨上善、孙思邈、王冰、王怀隐、刘完素、马丹阳、崔嘉彦、李时珍、孙一奎、张景岳、傅青主、陈士铎等。
也因为修炼更能参透天、地、人之理,因而缔造出伟大的医学成就。
2 养生
治病是治“已病”,能力更高的(上工)治“未病”;
而养生则是使人长寿,是進入修炼的必要阶段。
《素问.上古天真论》对道家的养生,有下列两个要点:
①养生之道:阴阳调和、形神并重。
人体是由形体(有形)与元神(无形)所构成的,养生必须形与神并重。
道家的原理是阴阳,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人体亦由阴阳组成,养生是要使人体的阴阳调和。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②养生之道:精神内守、清心少欲。
道家称形体为“臭皮囊”,是后天得到的;
而道家养生的精髓是要保有先天的真气,养生首重精神的修养(清心少欲,重德守真)。
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3 修炼,道家修炼成真人。
道家修炼是要修成真人,其修炼的要旨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通过修炼,将有形的“精”转化成更高能量无形的物质(“气”、“神”、“虚”),也就是将“有形”转变成“无形”。
《素问 上古天真论》具体描述道家修炼得道的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炼虚合道就可以修成真人,真人是与道合一的。
庄子曰:“道者,……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南华经 大宗师》)
天地为道所生,而真人则与道合同,所以真人能掌握天地,寿命更超过天地,长生而不灭。
真人因为能与道合一,所以能修炼成“无形”之体,有“无形”之体就不会有“有形”之患,所以无病无痛,不生不化,而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相传黄帝拜见广成子(为道家真人)于崆峒山,广成子授予《阴符经》(为修道之法),后黄帝潜心修道,于一百二十岁时,得道成仙,乘龙白日升天。
黄帝是中国历史上修道得道升天的第一人,所以被尊为道家的始祖,与老子并称“黄老”。
二、“神医”有“神迹”
古代许多著名的医家是修道的,就是因为道家有完整的治病、养生、修炼原理,而经由修炼可以修出特异功能,因此展现出许多的“神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神医”是扁鹊与华佗。
1 扁鹊的“洞垣之术”与华佗的“神目”
①扁鹊的“洞垣之术”:
明代孙一奎在《医旨绪余》中论述三焦是无形时,就提出扁鹊和华佗的特异功能作为证据。
当时医界流行南宋陈无择的“三焦如手掌大”的“三焦有形说”。
孙一奎就提出反证,举出历史记载扁鹊有“洞垣之术”(隔墙看人脏腑),为何扁鹊不说三焦如手掌大,反而说三焦是“无形之气”呢?
②华佗的“神目”:
孙一奎又引用何一阳(仙姑)所言说:“世传华佗神目,置人裸形于日中,洞见其脏腑,是以象图,俾后人准之,为论治规范。三国时杀人亦不少,华佗之医,不可谓无精思,岂有三焦如是乃遗而不之载哉?”
华佗也有如扁鹊般透视脏腑的能力,三国战乱,杀人很多,如真有三焦如手掌大,华佗一定会说出,并画在《内照图》中。
为何华佗也与扁鹊相同,说三焦是无形的呢?
2 扁鹊与华佗的“外科手术”
《列子》(战国列御寇所着,列子为道家真人)曾记载扁鹊的“换心术”,两个活人(公扈、齐婴)互相交换心脏。
但是换心成功后,两人走错家门,公扈回到齐婴的家,齐婴回到公扈的家,引来纷争,告到官府,后来扁鹊告诉其中的原委。
《三国志》与《后汉书》都有记载华佗做腹部手术的“神迹”,先用麻沸散麻醉病人,然后剖腹、切肠、取肿瘤(积聚),后缝合、涂以神膏。
3 张元素的“奇梦”
金代张元素(洁古老人)曾经跟张吉甫(兰泉老人)讲述他有一个奇特的梦。
有天晚上张元素在睡梦中,有人用斧头、凿子将他的心窍打开,然后放進书好几卷,看到书名是《内经主治备要》,然后突然惊醒,觉得心口很痛,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所以不敢告诉其他人。
但是从此之后张元素心目洞彻(一种特异功能,包括他心通与天目),完全通晓黄帝、岐伯与扁鹊的学问,并首创中药的升降浮沉与归经。
这是后来张吉甫为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写序时透露出来的。
结 语
古代的大医学家治病有“神迹”,是因为中医是神传文化。
“神传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医道有形的医理(文字)是神(上帝)所传的,
(2)医道无形的内涵则反映出修炼的“神迹”(特异功能),
因为中医是“道家医学”,而道家从治病、养生到修炼都是以“道”来一以贯之的。
经由岐伯及其先师,黄帝受医道于上帝,后又受《阴符经》于广成子而修炼得道,这就是中医是神传文化最好的明证。
现代中医所继承的只是皮毛(药方与经验),反而把中医精华的东西(医道)视为迷信,所以治病就显不出奇效。
更有甚者,现代中医抛弃固有的医道(《黄帝内经》),却把现代西方医学的研究方法尊为圭臬,医道已经失传了。(原文有删节)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MzQyMTk2Mw==&mid=2247484458&idx=1&sn=388936f070c4e72123b70d95920a61d1&chksm=97b65ecea0c1d7d8e41d1f6247aed09c21faada4c3930ad5ec78981c74c8511865c7288971b4&mpshare=1&scene=5&srcid=10270dTaQp1xcnhvRZPHNIox#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