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8
老中医带你读《伤寒论》,读一句,醒一次!
首先《伤寒论》是本什么书?《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写的,专门治疗外感病的一本医学著作。中医称外感为病邪,张仲景首开六经辨证,将病邪侵入六条不同的经脉,而怎么辨证,怎么用药写了出来。

我是这么思考的,六经辨证说的是六条经脉受邪以后的治疗。那一条经络用一个方剂就应该可以了啊,为什么整本《伤寒论》有一百多条方呢?然后又进一步思考。

比如太阳证,足太阳膀胱经受邪,那只要一条方就可以啦,为什么张仲景还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太阳病呢?我们知道太阳病的两个主要的方剂,桂枝汤和麻黄汤。所有学中医的朋友都会背有汗桂枝,无汗麻黄。这有什么区别吗?

一般的解释是从营卫的角度去看的,桂枝证是营弱卫强,所以有汗。麻黄证是卫弱营强,所以无汗。我也是这么学了十多年,但现在开始反思,为什么呢?我们先看看这两条方剂的组成区别。

桂枝汤,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我就思考,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共同点是,都有桂枝,这是走太阳经的,毫无疑问,所有太阳病都要用桂枝。

但桂枝汤其余的药物,芍药是走肝经的,舒肝柔肝的,大枣,炙甘草是脾胃经的,生姜也是胃经用药,为什么呢?麻黄汤里面的杏仁是肺经用药,降肺气的,又是为什么呢?

结果在那天早上,我忽然就领悟到了,这是病邪在不同部位,所以有不同的用药。虽然病邪是在太阳经上,但足太阳膀胱经那么长,具体在哪位置呢,张仲景又做了细分。

桂枝汤是治疗病邪在太阳经上肝俞,胃俞附近的,病邪不单会引致太阳经的汗出问题,还会影响肝,胃,脾功能的发挥,所以需要用芍药肝经药,炙甘草,生姜,大枣之类的脾胃经药,最后才是桂枝太阳经用药。而且肝主藏血,为什么营血弱,这是因为肝功能受抑制了。这么一分析就完全明白了。

麻黄汤是病邪在足太阳膀胱经,肺俞附近,会影响肺气的下降,所以需要杏仁来辅助。为什么卫气弱,因为肺气受影响了,这也和传统的营卫学说契合上了。

病邪再往上呢?就到了大椎附近了,就会项背强几几,应该用葛根汤。

如果病邪在下,膀胱,肾俞附近呢,就会影响小便功能,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这么一分析,《伤寒论》就在眼前历历在目,而不是死背条文了。是不是这回事呢,我开始应用这原则给患者朋友治疗,结果效果都很好。用药比原来精准多了。

原来喜欢开个大方子,反正火箭炮一路扫过去,怎么也能击中个把目标。现在就很有针对性地开个小方子,好比激光制导导弹,指哪打哪,效果更加显著。

上次和朋友们讲了《伤寒论》里面的太阳证,今天和朋友们讲讲阳明证,也就是足阳明胃经。阳明的本质是热病,但因为病邪有寒有热,体质有寒热,所以会造成寒热夹杂的情况。更有寒包火等等复杂情况。

一、病邪在头面部
这是葛根汤所主,头前头后都是葛根汤。脑后痛,头顶痛也是葛根汤所主。太阳穴及附近痛或者头晕,这属于少阳证,大小柴胡汤所主。

二、病邪在咽喉附近
这可以用吐法,瓜蒂散。我没用过,用过的朋友可以交流。

三、病邪在肺部
这不能用吐法来解决问题了。寒者小青龙汤,热者大青龙汤。

四、病邪在胸及胸下
结胸,心下痛,大小陷胸汤。热者,大小陷胸汤。寒者,炙甘草汤。

五、病邪在胃(脾)
热者,白虎汤。寒者,理中汤。石膏是泄胃热的。

六、病邪在大肠小肠
热者,大小承气汤,通过大便将大肠之热排出来。寒者,赤石脂禹余粮汤,都市熊治疗内寒引致的便血用的就是这个方剂。
前面讲了太阳证和阳明证。今天和朋友们讲讲少阳证。太阳证的本质是寒,阳明证的本质是热,少阳证有寒有热,《伤寒论》称往来寒热。这里的寒热,是自我感觉为主的。

太阳证会觉得怕冷,这是有寒,但体温可能是高烧。阳明证大多感觉怕热,但体温不一定发烧。少阳证的特征是一会觉得热,一会又觉得冷,这就是往来寒热。体温可能是低烧。

少阳证属于足少阳胆经受邪,少阳证的特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痛,往来寒热。少阳证的病邪在胁下,又依据病邪部位的上下不同,治疗分别为大小柴胡汤。

总结;太阳病的病邪在后背,阳明病的病邪在前面,少阳病的病邪在两侧。在这些部位有相关病痛,直接就用对应的方剂就很好了,特别是痛症,效果是很显著的。

比如腰侧面痛,大柴胡汤。后脖子痛,葛根汤。从这个角度看《伤寒论》是不是脉络清晰明了。东方中医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TExNzYwNw==&mid=402062853&idx=1&sn=8ee2a6ae400d037ea9c7372c669bb5e4&scene=5&srcid=0310a2BzXuB7uRzRsENJyCUw#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