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診療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8
【国医大讲堂】曹洪欣:我为什么放弃出国,只为追随张琪老
曹洪欣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

教授(二级),博士研究生导师,首席研究员。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药典委员会执委,黑龙江省、卫生部、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类总主编,全国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六届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

1988年—1991年从师于著名中医学家张琪教授,完成博士论文“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的临床研究”,获中医内科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教授,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2003年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2003--2010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

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4年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被俄罗斯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授予盖伦奖章。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30余部。培养博士研究生42名,指导博士后22名。

编者按
“能向张老学习是最佳机遇,”“总体把握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规律与中医诊疗规律结合,是我跟张老学习享受一生的收获。”国医大师张琪弟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如是说。
本文为曹洪欣在2015年7月18日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主办的“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班”的演讲。本人已审阅。

这个培训班非常有意义,中国中医药报社利用这个平台把以国医大师为首的团队组织起来交流学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刚才,国医大师张琪老师讲了慢性肾病的四个关键环节的治疗,其中水肿、血尿和蛋白尿,用八个方剂,两个半经方、五个半时方。水肿、蛋白尿和血尿是肾病治疗的关键,张老治疗肾病选方用药不仅是对证,重要的把握疾病发展规律与理法方药统一。

国家中药管理局组织实施重大新药创制中药新药研发项目,发现许多申报的中药新药缺少临床基础,缺少临床经验总结,中药新药研发特别重视经典名方与名老中医经验结合。名医开中药处方无论经方还是时方,汤头是基础,加减化裁是经验积累和收效的关键。张老运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无论是治血尿还是蛋白尿,非常有效。可不深刻体会六味地黄汤的配伍,就会提出为什么三补三泻,六补不比三补好吗的问题?实际上这种问题,如在临床上真正体会中药配伍的奥妙就迎刃而解了。六味地黄汤临床应用不仅治肾病,刚才有同学发微信说他妈妈做CT核磁诊为脑白质变性,有的同学说用补气血,有的说活血化瘀,我建议在辨证的基础上,用六味地黄汤加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就能健脑,这些都是跟张老临床学习体会的,而且确实有效。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个班的学习,能让我们学员有所收获。

我报告的题目是《从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培养临床思维——随张琪老师学习的体会收获》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跟张老学习认识了很多病,认识了很多证,会用了很多方剂,然而更重要的是总体把握对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规律与中医诊疗规律结合,是我跟张老学习享受一生的收获。

一、大医精诚、激励永远

我是1988年考上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张老博士生的,当年也接到国家教委访问学者出国深造的录取通知,当时黑龙江省包括哈工大等高校只有20人考取。我申请了去美国和澳大利亚两个医院学习。如何选择是我必须面对的现实,经过深入思考,我放弃了出国学习的难得机会,我觉得能向张老学习是最佳机遇,也是一生的收获。选择确定后,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研究,张老临床内外妇儿全通,疗效非常好,治疗肾病更是他的长项,所以选择了中医药治疗肾病临床研究的方向。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提醒自己,要珍惜每一个机会努力学习老师经验。听张老讲座要听什么?重点听理论和临床思维,不是单纯从书本来看理论,更重要的是把他的经验、诊病特点和疾病演变有机地结合。跟张老出诊学什么?体会最深的就是他的临床疗效,我十分注重学习张老理法方药的统一,学习理论与实践优势,不是简单记个药方的功效与应用。看张老书要学什么?张老的书中医特色突出,张老的临床经验集是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编著的,体现了疾病演变规律和中医诊疗规律的结合。所以立志全方位向张老学习,体会深且收获大。

我的博士论文是张老治疗慢性肾病临床研究,包括水肿、蛋白尿和血尿,从临床病例分析入手,研究张老诊疗经验并升华理论,当蛋白尿和血尿并重时怎么治疗最有效?浮肿、蛋白尿和血尿并重时如何治疗?所以真得下功夫研究,并不断在临床实践体验,才能融会贯通领悟张老经验。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张老的医德和医术,我一直认为,张老是“仁者寿”的典型代表,张老上辈并不长寿,张老五十多岁就大腹便便,而今张老94高龄,刚才讲座1小时,神清气爽、言语流畅,在他身上体现了立德高寿、德高望众。张老治病救人70余年,哪有医患关系紧张?从来没有,排了两个晚上挂号也没有意见的,这是他大医精诚的集中体现。

1991年到1994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让我受益终身的是张老的精神、作风、学识和学术,也是激励我集医疗、教育、科研和管理于一身,不懈奋斗20余年的动力。经过多年医研究实践,逐步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一是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二是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三是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各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被俄罗斯授予国际合作发展奖等。

当年五老上书、八老上书和十老上书都是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我们中医人必须把中医药发展放在首位,才能更好的为民众健康服务。2003年被调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我非常重视战略思维的培养与锻炼,先后参与国家“十一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健康中国2020》、《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等规划的编制,主持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等战略研究。2006年2月在温家宝总理召开座谈会上,我做“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建设”发言,建议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2008年3月在习近平副主席出席的全国政协联组座谈会上,我做“建议把发展中医药作为国家战略”发言。2010年3月在李克强副总理出席的全国政协联组座谈会上,做“发挥中医药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发言。2012年我牵头“加强基层中医能力建设”的提案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同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等五部委启动《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今年在俞正声主席主持的全国政协双周座谈会上,我发言的题目“发挥中医药在包虫病治疗中的作用”,我国农牧区包虫病防治虽取得了一定成绩,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调研时看到有的患者已手术7次,骨瘦如柴,因病返贫。建议从被动手术向主动防治转变,发挥中医药防治作用,着力改变由于政策导向、导致中医优势疗法丢失的现状。

二、认识中医

1、什么是中医?中医的概念首先是中国医学。

中医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科学。有人说中医来自于中庸思想,因为治病取其中所以称中医。实际上中医的概念是西学东进,西与东的区别才形成了中医概念。大家知道过去《医学纲目》、《医学启源》等中医著作均称医学,只是近代为区别西医才叫中医。中医学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人文与生命科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的优势领域。

时常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也有人说科学涵盖不了医学,中医是把中华优秀文化和人体的生命现象、人文与健康维护、疾病防治有机融合起来,形成这种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历史上,汉代和明清时期,瘟疫流行,由于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创立,有效的指导了瘟疫的防治,我国人口数量不仅没受大疫影响,而且显著增长,那个时期我国没有西医,主要依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名族繁衍昌盛做出的贡献不可否认。1918~1919年西班牙甲流流行,十分恐怖,全世界约五亿人患病,死亡近百分之十,中国并没有那么高的死亡率,靠的是中医。中医治疗SARS、甲流、手足口病等突发性疾病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中医对慢性病和亚健康的优势更加突出。2011年青蒿素发明人屠呦呦研究员获得美国拉斯克医学奖,今年又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阿尔伯特奖,青蒿素作为中医药科研成果挽救了几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2、中医特征有哪些?可概括为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是中医防病治病的理论实践,每治一个病都有理论指导,每开一个方都有随证加减用药,中医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几千年下来行之有效,并在人身上可重复。我接触过很多国家首脑,他们常说你们中医应该是现代的,为什么叫传统的呢?中医有理论和实践,中医的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实践,应该说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中医人文性体现在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学医必须具备仁义道德之心,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统一。这个理念应该是医生的目的和医生行为准则。要想作中医,首先要有仁心仁术。为什么现在医患关系紧张?除了复杂的社会因素外,我认为医学就应该精英教育,医学专业不应该大众教育,没有仁爱之心、没有奉献精神就不要来学中医。以前报道的个别医生倒卖新生儿,把男孩换成女孩,或把男孩卖了;也有护士玩弄婴儿,把孩子玩死了;还有个别医生为了钱,对患者不择手段,过度诊治;不能否认这些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应该看到在中医行业,一批批中医追求大医精诚而防病治病,医德医风在患者中享有盛誉,张老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榜样。

中医艺术性体现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与理法方药统一以及人为本的个体化诊疗思想,中医认为“医者意也”,即逻辑思维与悟性思维的综合应用,形成辩证逻辑为主的诊断思维模式。例如一个同学无明显原因经常腹痛,非要到大医院查一查,查了两天多,换了三个医生,挂了三个专家号,诊费检查费花了一万七千多元。她说三个医生没有一个问我肚子什么部位疼痛,没有一个问我肚子疼了多长时间,也没有给病人按按腹部进行检查。当说肚子疼时,医生马上说做个超声吧,超声没什么问题,再做一个CT、核磁,检查完回来医生下班了,第二天去,又做了些化验检查,等出了结果,又换了个医生说没什么事,回去吧。这种诊病模式既缺少人文关怀,又缺少诊断艺术。

什么是诊病的艺术?首先是把人和艺术结合,人文关怀体现在诊病中的艺术,这就要向名医名师学习和不断修炼。中医望闻问切诊法,非常讲究艺术,如问诊很讲究医术,哪怕问年龄,不能见七十多岁老人,你问老人多大了;然后又问你有什么病?病人马上想我知道有什么病找你干什么?包括中医处方也讲究艺术,名医药方常常不仅患者看了是享受、医生看了也觉得汤头加减有神韵。这些都是随张老出诊学习后的逐渐感悟,毕业后的几十年的实践体会更加深刻。

三、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知优势

中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知既有特色,又具优势,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人的观察、实践与研究,形成以人为核心的诊疗模式和理论以及医学与人文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几千年来,中医在人身上观察形成的理论体现了人文和生命结合的规律把握,中医作为医学尊重人与疾病的自然规律,中医注重人文但不迷信,早在汉代中医就强调“信巫不信医者不治”。

2、动态地把握人的生长变化,女子七岁、男子八岁为一周期,各周期人体都有不同的生理变化,这种生、长、壮、老、已的动态生命观至今有效的指导着防病治病。

3、以天人相应、形神统一、藏象经络理论为核心的系统整体的理论体系,把人与自然、社会、形体和精神以及人体内部是有机的整体,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必须从整体把握。

4、“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总体概括,形成以外邪、情志与饮食、劳逸失调以及外伤等导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病因病机理论。

5、根据人体生命信息把握健康与疾病动态变化,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收集人体外在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判断人体整体状态(辨证),确定相应养生保健与治疗原则和方法(论治)。

6、以扶正祛邪、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为主的治疗原则,注重人体功能的整体调节,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达到人体内外协调平衡的状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7、中药方剂配伍的综合治疗作用,中药配伍后或经体内代谢后产生新的成分与作用,是新药研发的不竭资源。

8、中药、针灸、按摩等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对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的整体调节作用。

9、治未病理念,顺应四时、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起居等养生方法与模式及“仁者寿”道德养生的健康维护,是当代人类健康追求的方向。

10、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简、便、验、廉的诊疗手段与技术,可有效地解决健康需求不断增加、诊疗技术飞速发展与医疗保健费不断增高等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人类生存环境、健康观念、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知理论的优势更加凸显。

四、中医传承创新的思路与实践

总体思路:坚持中医主体发展,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为根本,以提高传承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标。坚持中医主体发展,遵循中医自身规律。注重基于临床实践研究,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揭示作用机理,探索研究方法,丰富发展中医理论与实践,服务民众健康。

主要路径:构建符合中医认知理论的研究模式;坚持主体发展与协同创新,促进中医药知识创新与方法技术创新;开展中医药为主体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推进跨领域、多学科的协作攻关;突破技术方法,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

重点任务:遵循中医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规律,中医临床实践—从个案经验积累到共性规律探索,中医药文献发掘—经典名方的研发,抢救发掘名老中医经验、民间特色疗法,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技术,提高与证实临床疗效。

研究模式:突出疗效为核心的临床研究,体现医院、门诊、家庭全过程的研究模式,建设中医信息样本资源库。

五、张琪老师诊疗经验启示

(一)张老治病的特点

1、科学理念和中医思维的融合
2、整体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突出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特点
3、理法方药有机统一
4、经方与时方应用并举

(二)张老运用时方经验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朱丹溪)
解毒活血汤(王清任)
升降散(杨栗山)
当归拈痛汤(李东垣)

(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应用

来源: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痛风》
组成:黄柏、苍术、桂枝、防己、桃仁、红花、川芎、羌活、白芷、威灵仙、天南星、龙胆草、神曲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主治:痛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痰,有血之不同,此方能通治之。
治疗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等。

总之,传承发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发展中医药的有效途径,把名医经验和自己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积累升华,是中医人才成长必由之路。只有坚持中医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学术自信,不断提高中医防病治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就能在服务民众健康、防病治病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创造新业绩。■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传承和研习班”简介
为提升中医师的临床水平,推动解决各区域中医发展水平不均衡问题,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工作,2015年,中国中医药报社利用媒体平台优势,资源整合平台优势,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邀请国医大师和中医临床专家,围绕专科专病的“辨证枢要、典型医案和方药心得”,介绍和分享临床经验,搭建名家经验大规模、大范围传承的平台。现已邀请了禤国维、李士懋、张灿玾、尚德俊、刘敏如、张琪、张学文、李振华、唐祖宣、吕景山(按授课时间先后顺序)等国医大师及其弟子、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共60余位授课导师,举办了多次传承班,培训了逾3000名主任医师。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M5NzEyMA==&mid=401331881&idx=1&sn=1bf43937a39045f38b1b76fbbc5808cb&scene=5&srcid=0111xHkihjepSZ6JqsyXIWaP#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