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8
【校长大讲堂】王键:中医何以科学?我看有四点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理事
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 1956年11月出生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受聘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客座研究员。2014年担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2015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现为:国家教育部新安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安徽省115科技创新(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团队带头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编者按
中医到底科学与否?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从系统整体、以人为本、致中致和、去伪存真四个方面论证了其科学性。并指出,中医科学一定会引领未来!
本文为王键校长的研究文章,授权院长在线发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医科学事业承载的责任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范畴,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发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科学事业加速发展,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抓住中医发展的主要素,准确把握中医科学的几个维度,将其作为基本依据和标准,这是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医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整体——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科学”一语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广为各界所接受。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中说:“近几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或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最重,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之分,如对比中西方科学,无论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皆有分野。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1977
年,恩格尔曾指出:“今天统治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是一切行为的现象,都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认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的范畴中清除出去,这是排外主义的方法。”
中医学以系统观、恒动观、辨证观为特征,注重系统综合,注重事物本身和事物间的有机性、联系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科学传统,与西医科学迥然不同,中医以其系统视角的科学维度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绝大多数是西医科学未做过的。中医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
二、以人为本——中医科学的价值追求
医学不单是生命科学,还是人对自身认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中医是“治人之道”,“人”是中医认识和服务的主体。中医科学的核心问题不是物质论的认识学,而是实践论的智慧学,具体指向人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
相对而言,西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疾病之理”,中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生生之道”。中医认为人的行为和状态均是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应激反应。中医的任务就是努力发掘、驱动和调整人的“生生之道”,进而获得实际的防病、抗病和健康效果。
中医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主张“万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长之门”,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掌握人“生生之道”的“恒理”与“变术”。中医主张“识生之本”和“知常达变”,以求能在机体发生变化之前做好准备,以变治变或以不变应万变。中医科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人的生机和尊严,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我的和谐统一,重视人体自主健康能力的开发、调动和培育,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中医医人包括人的心态、稳态和生态,不是简单地进行病因对抗和病理干预,而是帮助机体创造一个适应环境改变和发挥自身抗病能力的条件,使机体有更多恢复再生的机会和更强维持生命的能力,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稳定的疗效,最终实现以“天人合德”健康生态为目标的“生生之效”。因此,相较其他医学科学来说,中医科学更切合当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变。
三、执中致和——中医科学的实践法则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认为“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中医科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法度。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其偏胜,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体现在病理上是失和为患的疾病观,体现在治疗上是调和致中的诊疗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仁义谦和的伦理观。
在中医的思维方法中,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实证思维、取象思维、顺势思维,无一不有,但层次最高者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一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
因此,“执中致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与自然斗争、人与疾病斗争和人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执中”是体现人的能动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强调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状态,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和五味”;劳作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动而中节”,如此诸般,莫不体现和谐之精神。医学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和谐,这是中医科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四、去伪存真——中医科学的基本态度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不同科学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评价它们的只能是它们在各自体系内的解释和实践能力。”中医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中医本身,不可能是外在的力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必被淘汰”,这是自然的法则。
正如前述所谈,在医学科学体系中,中医科学和西医科学是两种迥异的科学形态,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价值取向有别、实践方法各异,因此,西医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医学真理唯一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金标准。实践证明,在中医科学中已被解释了的问题,一旦纳入西医科学中去,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当前和今后的中医科学研究要进一步追求目标纯度,更加坚定自身的理论自信,运用本体思想做自已科学体系该做的事,进一步充实自我,发扬光大,不去做西医科学的“文化补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科学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不断反思,纠正错误,才能更好地前进。科学认知具有相对的绝对性和绝对的相对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在历史上取得了众多世人皆知的伟大成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较之生命科学的深邃真理,中医科学目前的成就仍属沧海之一粟,仍然面临着大量生命问题和科学困惑。
无论是西医的还原论还是中医的系统论,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整体层次的规律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如果没有对局部形体构造、物质成分等的深入了解作支撑,也难以从更高层次把握、认识和升华。中医科学有认识盲区,西医科学也有认识盲区,但均不能据此否定其科学性。科学的发展和作用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同时也受到社会条件限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医科学从根本上说是相对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和演变的过程,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水准。新世纪的中医科学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遵循其特有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
五、引领未来——中医科学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的医学科学理念转化为中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是遇。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
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今天看来不但不落后,而且还是先进医学理论的典型代表,与人类医学目的和未来医学模式完全吻合。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这些特点完全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科学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科学是有活力的,是极具前途的,决定中医科学这一地位优势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其千百年来卓有成效的医疗实践,是其与其他医学科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开放包容,再就是古今中外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当今时代,中医科学有责任恢复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系统整体观认识,并引领未来人类健康医学的发展。广大中医人要认清中医科学属性,坚守中医科学理念,开展主体科学实践,高举中医科学大旗,推动中医科学事业复兴发展。中医科学从远古走来,春华秋实,常胜不衰,而今它要奔向未来,展示全新形象和风采。这一事业与每一位中医人的态度、责任与付出息息相关。世纪潮流,艰难顿挫;缘木求鱼,可鉴者多;迎接未来,弘毅在我!■
“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简介
“全国中医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是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面向全国的中医院院长推出的高级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拥有吕玉波、陈达灿、王耀献、范吉平、唐旭东、房敏等55位国内最优秀的医院院长担任授课导师。目前已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20余个省份举办了超过20场培训班。培训了近3000名中医院院长。
中国中医药报社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主管,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内的最高媒体。旗下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挥中国中医药报国家级媒体的平台价值,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方力量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的企事业单位服务,成为中医药管理者,中医临床专家的良师益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M5NzEyMA==&mid=401295669&idx=1&sn=c6d6d58f03b468bc05af973d3eb00c90&scene=5&srcid=0105bOZLw9yQhdSDyD5B1KrG#rd
安徽歙县人,中共党员, 1956年11月出生新安王氏医学世家。现任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受聘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客座研究员。2014年担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2015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现为:国家教育部新安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专项专家组成员、国家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与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安王氏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主任、安徽省115科技创新(新安医药研究与开发)团队带头人、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编者按
中医到底科学与否?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从系统整体、以人为本、致中致和、去伪存真四个方面论证了其科学性。并指出,中医科学一定会引领未来!
本文为王键校长的研究文章,授权院长在线发表。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门博大精深、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医科学事业承载的责任远远超出了医疗卫生领域的范畴,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抢抓机遇,奋发有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医科学事业加速发展,为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笔者以为,要想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抓住中医发展的主要素,准确把握中医科学的几个维度,将其作为基本依据和标准,这是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医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系统整体——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科学”一语自上世纪初传入我国后,广为各界所接受。胡适在《科学与人生观》中说:“近几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或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名词就是科学。”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最重,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之分,如对比中西方科学,无论天文、数学、医学、建筑等,皆有分野。实践证明,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1977
年,恩格尔曾指出:“今天统治西方医学的疾病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它认为疾病是一切行为的现象,都必须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这是还原论的办法。它认为任何不能作如此解释的都必须从疾病的范畴中清除出去,这是排外主义的方法。”
中医学以系统观、恒动观、辨证观为特征,注重系统综合,注重事物本身和事物间的有机性、联系性,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科学传统,与西医科学迥然不同,中医以其系统视角的科学维度开展的研究与实践,绝大多数是西医科学未做过的。中医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宏观把握世界的高度智慧。
二、以人为本——中医科学的价值追求
医学不单是生命科学,还是人对自身认识、开发和管理的科学。中医是“治人之道”,“人”是中医认识和服务的主体。中医科学的核心问题不是物质论的认识学,而是实践论的智慧学,具体指向人的生命科学和健康科学。
相对而言,西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疾病之理”,中医科学的研究重点在“生生之道”。中医认为人的行为和状态均是机体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应激反应。中医的任务就是努力发掘、驱动和调整人的“生生之道”,进而获得实际的防病、抗病和健康效果。
中医追求的目标是“天人合德”,主张“万物并育不相害,沉浮于生长之门”,把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掌握人“生生之道”的“恒理”与“变术”。中医主张“识生之本”和“知常达变”,以求能在机体发生变化之前做好准备,以变治变或以不变应万变。中医科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人的生机和尊严,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我的和谐统一,重视人体自主健康能力的开发、调动和培育,促进生命过程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中医医人包括人的心态、稳态和生态,不是简单地进行病因对抗和病理干预,而是帮助机体创造一个适应环境改变和发挥自身抗病能力的条件,使机体有更多恢复再生的机会和更强维持生命的能力,从而获得更为持久稳定的疗效,最终实现以“天人合德”健康生态为目标的“生生之效”。因此,相较其他医学科学来说,中医科学更切合当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生态医学模式的转变。
三、执中致和——中医科学的实践法则
《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人认为“中和”是世间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中和”是中医科学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等方面,全方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法度。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去其偏胜,以平为期,以和为贵,极致中和,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人与自然上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人体自身是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体现在病理上是失和为患的疾病观,体现在治疗上是调和致中的诊疗观,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是仁义谦和的伦理观。
在中医的思维方法中,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恒动思维、中和思维、实证思维、取象思维、顺势思维,无一不有,但层次最高者莫过于中和思维。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弊”等,无一不是中和思维的具体应用。
因此,“执中致和”是中医学的核心理念。“适中”的内外环境和二者的统一,是人生存的前提;求“适中”是人与自然斗争、人与疾病斗争和人改造自身的积极措施。“适中”能保持身体健康,“失中”会导致疾病发生,那么治病的手段当然应当是调“失中”为“适中”,即求得机体的相对平衡,中医把这种基本方法称为“执中”。“执中”是体现人的能动因素促使矛盾转化的作用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下的辨证论治思想。
中医强调天人和、形神和、气血和、脏腑和,强调健康就是一种和谐的状态,疾病则是上述关系的失和状态,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养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饮食的基本法度就是要“谨和五味”;劳作的基本法度就是要“动而中节”,如此诸般,莫不体现和谐之精神。医学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体健康,而健康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体自身的和谐,这是中医科学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四、去伪存真——中医科学的基本态度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不同科学体系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评价它们的只能是它们在各自体系内的解释和实践能力。”中医发展的好坏,取决于中医本身,不可能是外在的力量。“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必被淘汰”,这是自然的法则。
正如前述所谈,在医学科学体系中,中医科学和西医科学是两种迥异的科学形态,二者研究视角不同、价值取向有别、实践方法各异,因此,西医科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医学真理唯一的“标准答案”,更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金标准。实践证明,在中医科学中已被解释了的问题,一旦纳入西医科学中去,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当前和今后的中医科学研究要进一步追求目标纯度,更加坚定自身的理论自信,运用本体思想做自已科学体系该做的事,进一步充实自我,发扬光大,不去做西医科学的“文化补丁”。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科学的缺陷和不足,只有不断反思,纠正错误,才能更好地前进。科学认知具有相对的绝对性和绝对的相对性,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中医在历史上取得了众多世人皆知的伟大成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经验和理论,但是,较之生命科学的深邃真理,中医科学目前的成就仍属沧海之一粟,仍然面临着大量生命问题和科学困惑。
无论是西医的还原论还是中医的系统论,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性,整体层次的规律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相对独立性,但是如果没有对局部形体构造、物质成分等的深入了解作支撑,也难以从更高层次把握、认识和升华。中医科学有认识盲区,西医科学也有认识盲区,但均不能据此否定其科学性。科学的发展和作用来源于社会实践,服务于社会实践,同时也受到社会条件限制,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中医科学从根本上说是相对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和演变的过程,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形态和水准。新世纪的中医科学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以现代疾病谱系的变化为导向,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遵循其特有的认知和发展规律,在自我完善中不断创新发展。
五、引领未来——中医科学的发展前景
当前,新一轮的医学科学理念转化为中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是遇。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迎接 21 世纪的挑战》中指出:“21
世纪的医学,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中医的生命观、疾病观和健康观今天看来不但不落后,而且还是先进医学理论的典型代表,与人类医学目的和未来医学模式完全吻合。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重视个体差异和疾病的动态演变,这些特点完全符合医学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科学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科学是有活力的,是极具前途的,决定中医科学这一地位优势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其千百年来卓有成效的医疗实践,是其与其他医学科学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开放包容,再就是古今中外越来越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当今时代,中医科学有责任恢复人类对生命与自然的系统整体观认识,并引领未来人类健康医学的发展。广大中医人要认清中医科学属性,坚守中医科学理念,开展主体科学实践,高举中医科学大旗,推动中医科学事业复兴发展。中医科学从远古走来,春华秋实,常胜不衰,而今它要奔向未来,展示全新形象和风采。这一事业与每一位中医人的态度、责任与付出息息相关。世纪潮流,艰难顿挫;缘木求鱼,可鉴者多;迎接未来,弘毅在我!■
“全国中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简介
“全国中医医院院长管理研习班”是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面向全国的中医院院长推出的高级医院管理培训课程。拥有吕玉波、陈达灿、王耀献、范吉平、唐旭东、房敏等55位国内最优秀的医院院长担任授课导师。目前已在广东、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等20余个省份举办了超过20场培训班。培训了近3000名中医院院长。
中国中医药报社由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主管,是我国中医药领域内的最高媒体。旗下中国中医药报社理事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发挥中国中医药报国家级媒体的平台价值,广泛团结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各方力量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的企事业单位服务,成为中医药管理者,中医临床专家的良师益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M5NzEyMA==&mid=401295669&idx=1&sn=c6d6d58f03b468bc05af973d3eb00c90&scene=5&srcid=0105bOZLw9yQhdSDyD5B1KrG#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