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博客分类 中医智慧和实例
Original 冯世纶 胡希恕经方医学
2024年10月04日 22:01
国庆节快乐,团队整理冯世纶老师在国际经方论坛(冯老应邀出席2024国际经方大会)上的讲课内容,分享给大家。感谢吴灿等辛苦努力付出。
冯世纶教授2024年9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2024年国际经方大会(冯世纶学术经验传承学习班)上的讲座录音文稿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
——读懂《伤寒论》
冯世纶
各位同学、各位张仲景,大家上午好!
这次国际经方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方爱好者欢聚一堂,有国内的、亚洲的、欧美的等等,这是一次盛会啊!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交流,要感谢黄煌教授及其团队,谢谢大家!
今年是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六周年,我们在这里讲授经方学术,缅怀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他阐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让我们读懂《伤寒论》。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近年来出现经方热,但对经方的认识,对《伤寒论》的认识还不清楚,我自己也没有学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1.中医觉醒
我们处在一个觉醒年代。
2022年有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国曾被誉为“东方睡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初,中国先辈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治国强国的关键是“强国的理论”。1921年建党,其后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成为世界强国。
同一时期的中医,亦如沉睡之狮,在中医理论上开始崛起,尤其是在读懂《伤寒论》上开始觉醒。觉醒的表现有很多方面,第一主要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第二个认识到中医存在的不足。
一个世纪以来,前赴后继,从未间断。
1.1首先是章太炎高举唤醒中医的大旗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章太炎先生,他高举唤醒中医的大旗。我们要了解一下章太炎先生,他跟鲁迅一起师从俞曲园,学习经学。当时的国情是国破山河碎,他参加革命救亡运动,三次入狱,命运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五八之际,婴戚于天,负羁东竄,延命海隅。”就是40岁的时候,罪犯天条,而流亡日本。不过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流亡日本7年,却成就了一代中医大师。他原先不懂医,曾目睹老师写了《废医论》。但在流亡期间,他阅览不少善本中医经典,斩获颇丰,认识到中医是祖国瑰宝,发表《医术评议》。回国后又逢西医东渐,中医不科学、废止中医思潮风起,中医处消亡之境地。此时,章太炎挺身而起,扛起救亡中医大旗,高声疾呼,唤醒中医,对中医做出正确的评价。
“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他的民族自信心十足,肯定中医是科学的,同时还看到了中医不足,能够正确对待中医不足之处。“中间历受劫难”,什么劫难呢?他说:“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
1.2 继有鲁迅以文学作品批判中医糟粕,为中医呐喊唤醒中医。
继章太炎之后,第二个是鲁迅以文学作品批判中医中的糟粕,他的文学作品《药》,后来拍成电视剧了,其中就有用人血馒头治病。还有像《呐喊》中写道,那老中医给他爹开出了原配蟋蟀作为药引,原配蟋蟀一对啊,这多离谱荒诞啊!评判这些,这是中医的糟粕啊!这是谁开的中药啊?小说里写的名字叫陈莲河,实际这个人是谁呢?是何廉臣。这可是当时孟和医派的代表人物,鲁迅为什么叫他陈莲河呢?因为他太缺德了,颠倒黑白,名字不能这么念,倒过来念。他故弄玄虚,疗效不好不是我医术不高,而是你们没有找到药引。这是多么可笑的,所以这个名字要倒着念。
1.3 俞樾《废医论》批判中医的糟粕
就是鲁迅、章太炎的老师写了《废医论》,批判中医的糟粕。为什么要批判这个呀?他写道:“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愤作《废医论》。”这个苏州医就是吴医(孟河、新安)这一派的,包括何廉臣等。
1.4 何梦瑶、曹赤电、章次公、干祖望、王祥徴等高呼去除五运六气
何梦瑶(1693-1783):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顽者所不信。
曹赤电(1878-1956):按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后人以为年何气司天,民生何病,拘定何药,堂千万人之病,一一与之尽合,不许一人生他病乎,此皆固执不通之言,误人不少。
1957年章次公:五行值得怀疑!
国医大师干祖望:《易经》、五运六气这一大盆污泥浊水含有大量的胶和漆,要一沾身上,就难以洗刷得掉,真“附骨之疽”。
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不用五运六气,上世纪70年代《中医杂志》批判五运六气……
1.5 恽铁樵累遭三子之丧痛苦觉醒,认识经方论其证而救活四子。
恽铁憔的大儿子1916年因伤寒而死,次年老二和老三两个儿子也都因患伤寒热病而夭折。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恽铁憔,因丧儿之痛,使他下苦功攻读《伤寒论》数年。后来,他的四子又患上伤寒病,发热无汗而喘,虽遍请名医,所疏方用药,仍是过去几个儿子患伤寒时所用过的栀子、淡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苦杏仁、浙贝母之类,服药后热势不退,咳喘更甚。这都是论其因,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针对病因治疗,胡老批判吴又可不重视六经。
此情此景使恽先生急得终夜不寝,绕室踌躇,思索到天亮,遂拿定主意。这不就是《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的表现吗?“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他遂提笔书方如下:麻黄七分(2.1克),桂枝七分(2.1克),苦杏仁三钱(9克),炙甘草五分(1.5克)。恽先生持方对夫人说:“二儿、三儿都死于此病,现在四儿又病了,其他医家又都谢而不治,与其坐而待毙,何不如含药而死。”夫人无言可对,除此并无他法,于是配药煎煮让儿服用。药后效果明显,病儿咳喘稍平,肌肤干燥减轻而有润泽;继续服用此方,出汗后咳喘平复,病儿获愈。
这是先辨六经为太阳病,继辨方证为麻黄汤证,论其证而发汗解表,取得疗效。
还有很多医家已经开始觉醒,比如刘民叔认为,解读《伤寒论》必须去《内经》化;章太炎先生在《伤寒论今释·序》中批判王叔和、成无己注释错误;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等等。
胡希恕先生1972年冬月,给日本留学生题词:“伤寒别是一家,与内难迥异,以内经解之终无解也!”
(对在座的平马直树先生问道)“平马直树先生,您知道这是写给哪位日本留学生的题词吗?”“啊!您也不太清楚,我也是最近才看到的啊。”
1.6孟河医学屡出事端
一位叫孟达的网民,于2023年8月8日20年32分在上海发表一篇文章《医学界基层医声》,这篇文章感慨培养中医人才的不易!他写道:“本地在民国时曾有两位青年才俊,备厚礼去当时名闻天下的江苏孟河学医五年,经出师后在当地悬壶行医,由于辨证及用药不当而屡出事端,无奈而改行为农。”就是这65个字,就表述了民国的现状,名师没有出高徒啊,为什么老出事呢?谁之过呢?人家有名气,没问题啊,你为什么学不会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传道有问题啊,这是医学理论有问题啊!这里头为什么屡出事端?我们一会儿还要详细讲,主要是“论其因”。
1.7后世医家困守《内经》使中医不前
1927年上海霍乱大流行,曾形成医经论其因,经方论其证的“霍乱论争”。其中以王一仁为首:论其因,认为霍乱成因多是“心脏亢热过甚,……治宜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未见报导1例。以章太炎、张赞臣为首:根据症状反应辨证,论其证,认为霍乱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里虚寒证或外热里寒证,治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救之”,“所治26人,均得愈,而未亡故一人”。(《章太炎全集》八p13)
这里面突显了经方理论的优越性。因此,章太炎非常果断地率先提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甚”。并指出阻碍中医发展的癥结所在:“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欲言进化,难矣!”发展中医再也不能困守《内经》。
2003年非典,说张仲景没解决温病问题,吴又可解决温病问题?这是根本就不懂得中医历史,认为《伤寒论》的温病就是《内经》的温病,这是错误的啊。俞樾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写了《废医论》,恽铁樵累遭三子之丧,都是因为医学理论有问题。章太炎指出中医“历受劫难”!其中最严重莫过于王叔和、成无己等用《内经》理论注释仲景书,剥夺了仲景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思想,把原本属经方理论体系的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归属于医经理论体系。这引起众多的中医人反对,打抱不平,其中田德华写的一本书《试论经方医学》37万字(辉联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的),该书揭示经方六经被张冠李戴“戏有窦娥冤,医有仲景冤”的千古奇冤。
成无己的注解,诬古人误后世,后患无穷啊!主要表现在:医经有理论,经方无理论;张仲景用医经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伤寒论》六经即是《内经》的六经;《伤寒论》的伤寒,即是《内经》的伤寒;《伤寒论》的温病,即是《内经》的温病;仲景有短版,没解决温病问题等等。
这造成结果是什么?——再也读不懂《伤寒论》。
2、经方觉醒,排除误读传统,夺回经方知识产权。
第二个问题,排除误读传统,夺回经方知识产权。现在电台每天都在广播,“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们也要保护经方的知识产权。
我们要特别讲一讲章太炎《伤寒论今释·序》对经方的伟大贡献,他这个“序”不只是停留在喊冤上,而进一步捍卫经方的知识产权!批判成无己注释仲景书的关键错误,指明具体篡权行为,其关键错误在于“依据古经,言必有则,而不能通仲景之意,则成无己是也”。这是总体错误,就是说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引经据典,有根有据,讲得头头是道,但说的都是医经之道,远离了仲景本意,远离了经方之道。更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进一步批判了成无己的具体错误:“抑余谓治《伤寒论》者,宜先问二大端,然后及其科条文句。二大端者何?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罔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
通过这二大端,认清成无己的二大关键错误。认清这两大错误,就可明了误读传统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学《伤寒论》者,必要首先明了这二大端。
一大端:即用医经的病因病名注释经方的症状反应证名。序原文说:“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是说仲景书所说的伤寒、中风、温病诸多病证名,主要依据恶寒、恶风、恶热而命名,是根据症状反应判定的,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非论其因”,即批评成无己用论其因注释,谓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伤于风,温病是伤于温,与仲景原意明显不同。指明仲景书的伤寒、中风、温病,与《内经》的伤寒、中风、温病名同、字同,而意不同,概念不同。章太炎这一论述,理论依据是《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论其证。“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这是论其因。由此可见,两大理论体系的主要不同,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胡老批判成无己是把现象当本质。
二大端:即用医经的六经注释经方的六证。序中说:“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罔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这里的六部之名,是指仲景书中的三阳三阴六证。成无己把仲景书的三阳三阴六证,注释为医经的三阳三阴六经,先用脏腑附会,遇有讲不通又用经络附会,又遇讲不通,又用气化附会,张冠李戴越讲越乱,造成认识混乱。这里指明了成无己的关键错误,用《内经》的六经,注释了仲景书的六证。
这二大端是成无己注释仲景书的二大关键错误,再加上仲景书原名本为《论广汤液》,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用医经标禀书名,遂使后世不明经方原貌。章太炎写的序,揭示了成无己两大关键错误,指明了误读传统的主要根源。有力说明了中医自古就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治病思维、治病方式方法不同,即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经方是六证辨证,医经是六经辨证。
类似的考证历来不乏其人,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证,阐明在注解仲景书上的诸多错误,近来取得了惊人的共识,即用《内经》注释仲景书是根本的错误,如陆渊雷、刘民叔、岳美中、王祥徵、胡希恕等都不断提出:读仲景书再也不能困守《内经》、读《伤寒论》要必须“去《内经》化”、《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迥异、《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业内人士在不断聚焦,经方与医经是不同的医药理论体系,再也不能用《内经》释仲景书。
读其序可知:章太炎是唤醒中医的第一人,是揭示误读传统的第一人,误读传统导致经方的知识产权被剥夺。我们必须觉醒,《伤寒论》不属《内经》理论体系,而属经方理论体系,为仲景夺回了知识产权!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我们看这个“毉”字,下边是有“巫”字,为什么?因为医之始起于巫。有人讲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不对的。应该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到上古神农时代后期,医巫分家,分家称什么?一个是经方,一个是医经。《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后知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经方开始用单方治病,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殷商到秦汉,逐渐用复方治病,它的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单方方证)、《汤液经法》(复方方证),到了汉代的张仲景《论广汤液法》,就是重新整理《汤液经法》,这些都是经方,《汉书 艺文志》有记载。随着用方证治病经验的丰富,理论亦逐渐升华,升华是什么?由八纲升华为三阴三阳,就是六证辨证,也是六经辨证。它的基本基础理论是八纲,这是经方原貌。
在相同的时期,殷商至秦汉,医经盛行针灸酒醴,代表著作比如《素问九卷》、《内经》、《难经》,它也产生三阴三阳六经(经络概念)。
我们看在那个时代,经方有三阴三阳,医经也有三阴三阳,很明显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晋金王叔和、成无己用医经的三阴三阳注释仲景书的三阴三阳。把六证改成了六经,把仲景书“论其证”注释为“论其因”,把书名来改成《伤寒论》,混为一谈。
这就是中医的医史,要读懂《伤寒论》,必须要明了其学术根源,方法体系。守卫经典、敬畏经典,守正经方知识产权,认清中医医史,就能认清存在的问题。问题就在王叔和、成无己,把经方的三阴三阳注释成六经(脏腑经络),把仲景书名改名《伤寒论》,原著名称本属经方理论体系,篡改为医经理论体系,剥夺了经方的知识产权。
经方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呢?是八纲,它治病方法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也就是“论其证”。医经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呢?是脏腑经络五行六气,它治病方法是根据病因辨证,也就是“论其因”。
经方的六(证)经辨证理论,是临床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不是先有鸡后有蛋。现在有一种融合论:认为中医理论奠基于春秋战国,张仲景用其理论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不能把《内经》和《伤寒论》割裂开,是先有鸡后有蛋,大家承认这种关系?打比方说,假如《内经》是鸡,《伤寒论》就是鸡下的蛋,这是中医的历史吗?我们说这是不对的!荒谬!没有认清中医史!
3.捍卫经方知识产权
经方本有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原创思维。
《汉书·艺文志》有明确定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说明经方治病依据的是什么?很明确,经方是指以八纲为主的理论体系,经方治病“论其证”。
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道法自然,是术不同、思维理念不同,都是原始、原生态的理论,说明中医自古即存在两大理论体系,经方与《内》是明显不同的理论体系。经方是用方证治病经验总结,不是先有鸡后有蛋。
经方治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寒温谓八纲属性,浅深谓八纲病位,六经的产生是根据症状反应治病的经验总结。由单方证到复方证,用八纲辨证,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仲景书(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一个病位有两种病情,故三个病位则有六种病情,六种病情即六证,后被讹传为六经。
我们用一个图来写说明一下吧,这个圆圈是代表人体的体表,是症状反应在人体的体表,这叫表是啊。“量疾病之浅深”,体表是浅呀。深呢?就是症状反应在里。人们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现,不光有表证,还有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解表不行,攻里也不行,逐渐发现表里之间还有一个病位,原文叫“半在里半在外”,这样三个病位(注.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小圆圈)。每个病位有两个病情,三之于二是六,就是六证。所以,这表阳证是太阳病。表阴证呢?就少阴病。里的阴证呢?是太阴病。里的阳证是阳明病。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是厥阴病。
《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就是这个概念,所以胡希恕说“六经来之八纲”,也可以说是六证来之八纲,六经的本质是八纲。
我们觉醒了,经方不是一个方,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是八纲,是六经辨证,其实就是六证辨证。
我们觉醒了,经方临床治病过程是依据症状反应(论其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我们觉醒了,《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再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我们觉醒了,经方的六经辨证,与《内经》的六经辨证,有许多不同。尤其最值得注意的是:经方合并病理论是《内经》没有的,临床有高度的科学性。
虽然我们觉醒,但是觉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这个大伙都熟悉,四大名著《西游记》有一段“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表面看是一位美女,猴哥一眼便知是妖精的,一棒子把她打死了。第二次妖精变成一个老太太,猴哥一棒把她就打死了。第三次妖精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又抡起金箍棒把他给打死了。这打死妖精,应该是好事吧?但是,这位大师唐僧呢?念紧箍咒惩罚他,孙悟空痛得满地打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你打的都是好人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好多人都在引用、思考。其中就有卢麒元教授,他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很痛苦,明明我看见了白骨精,怎么也都没法说服唐僧,三打白骨精,最后搞不好把自己打死了……我生怕我看到了,我们看到了,而我们的人民不能全部看到。”
中医界也是这样,我认识到了,不少人认识到了,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不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但中医人士尚未全部认识到!我们的教材仍是无批判的继承,“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唐僧多,猴哥少啊!
因中医历受劫难深重,误读传统严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一起捍卫经方的知识产权!
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大家回去体会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医人要觉醒!觉醒!做一代经方传人!
(整理者:吴灿,孙健,陶有强,叶达明)
https://mp.weixin.qq.com/s/ZqqLXwH0Lq88sqw-mdNxBw
2024年10月04日 22:01
国庆节快乐,团队整理冯世纶老师在国际经方论坛(冯老应邀出席2024国际经方大会)上的讲课内容,分享给大家。感谢吴灿等辛苦努力付出。
冯世纶教授2024年9月19日在深圳举办的2024年国际经方大会(冯世纶学术经验传承学习班)上的讲座录音文稿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
——读懂《伤寒论》
冯世纶
各位同学、各位张仲景,大家上午好!
这次国际经方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经方爱好者欢聚一堂,有国内的、亚洲的、欧美的等等,这是一次盛会啊!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交流,要感谢黄煌教授及其团队,谢谢大家!
今年是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六周年,我们在这里讲授经方学术,缅怀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他阐明了经方的理论体系,让我们读懂《伤寒论》。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近年来出现经方热,但对经方的认识,对《伤寒论》的认识还不清楚,我自己也没有学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1.中医觉醒
我们处在一个觉醒年代。
2022年有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国曾被誉为“东方睡狮”,她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呢?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初,中国先辈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认识到治国强国的关键是“强国的理论”。1921年建党,其后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成为世界强国。
同一时期的中医,亦如沉睡之狮,在中医理论上开始崛起,尤其是在读懂《伤寒论》上开始觉醒。觉醒的表现有很多方面,第一主要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第二个认识到中医存在的不足。
一个世纪以来,前赴后继,从未间断。
1.1首先是章太炎高举唤醒中医的大旗
第一个要说的就是章太炎先生,他高举唤醒中医的大旗。我们要了解一下章太炎先生,他跟鲁迅一起师从俞曲园,学习经学。当时的国情是国破山河碎,他参加革命救亡运动,三次入狱,命运多舛,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五八之际,婴戚于天,负羁东竄,延命海隅。”就是40岁的时候,罪犯天条,而流亡日本。不过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流亡日本7年,却成就了一代中医大师。他原先不懂医,曾目睹老师写了《废医论》。但在流亡期间,他阅览不少善本中医经典,斩获颇丰,认识到中医是祖国瑰宝,发表《医术评议》。回国后又逢西医东渐,中医不科学、废止中医思潮风起,中医处消亡之境地。此时,章太炎挺身而起,扛起救亡中医大旗,高声疾呼,唤醒中医,对中医做出正确的评价。
“中国医药,来自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中间历受劫难。”他的民族自信心十足,肯定中医是科学的,同时还看到了中医不足,能够正确对待中医不足之处。“中间历受劫难”,什么劫难呢?他说:“一为阴阳家言,掺入五行之说,是为一劫;次为道教,掺入仙方丹药,又一劫;又受佛教及积年神鬼迷信影响;又受理学家玄空推论,深文週内,离疾病愈远,学说愈空,皆中国医学之劫难。”
1.2 继有鲁迅以文学作品批判中医糟粕,为中医呐喊唤醒中医。
继章太炎之后,第二个是鲁迅以文学作品批判中医中的糟粕,他的文学作品《药》,后来拍成电视剧了,其中就有用人血馒头治病。还有像《呐喊》中写道,那老中医给他爹开出了原配蟋蟀作为药引,原配蟋蟀一对啊,这多离谱荒诞啊!评判这些,这是中医的糟粕啊!这是谁开的中药啊?小说里写的名字叫陈莲河,实际这个人是谁呢?是何廉臣。这可是当时孟和医派的代表人物,鲁迅为什么叫他陈莲河呢?因为他太缺德了,颠倒黑白,名字不能这么念,倒过来念。他故弄玄虚,疗效不好不是我医术不高,而是你们没有找到药引。这是多么可笑的,所以这个名字要倒着念。
1.3 俞樾《废医论》批判中医的糟粕
就是鲁迅、章太炎的老师写了《废医论》,批判中医的糟粕。为什么要批判这个呀?他写道:“苏州医好以瓜果入药,未有能起病者,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发愤作《废医论》。”这个苏州医就是吴医(孟河、新安)这一派的,包括何廉臣等。
1.4 何梦瑶、曹赤电、章次公、干祖望、王祥徴等高呼去除五运六气
何梦瑶(1693-1783):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顽者所不信。
曹赤电(1878-1956):按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后人以为年何气司天,民生何病,拘定何药,堂千万人之病,一一与之尽合,不许一人生他病乎,此皆固执不通之言,误人不少。
1957年章次公:五行值得怀疑!
国医大师干祖望:《易经》、五运六气这一大盆污泥浊水含有大量的胶和漆,要一沾身上,就难以洗刷得掉,真“附骨之疽”。
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不用五运六气,上世纪70年代《中医杂志》批判五运六气……
1.5 恽铁樵累遭三子之丧痛苦觉醒,认识经方论其证而救活四子。
恽铁憔的大儿子1916年因伤寒而死,次年老二和老三两个儿子也都因患伤寒热病而夭折。时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的恽铁憔,因丧儿之痛,使他下苦功攻读《伤寒论》数年。后来,他的四子又患上伤寒病,发热无汗而喘,虽遍请名医,所疏方用药,仍是过去几个儿子患伤寒时所用过的栀子、淡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苦杏仁、浙贝母之类,服药后热势不退,咳喘更甚。这都是论其因,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针对病因治疗,胡老批判吴又可不重视六经。
此情此景使恽先生急得终夜不寝,绕室踌躇,思索到天亮,遂拿定主意。这不就是《伤寒论》中35条“太阳病”的表现吗?“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他遂提笔书方如下:麻黄七分(2.1克),桂枝七分(2.1克),苦杏仁三钱(9克),炙甘草五分(1.5克)。恽先生持方对夫人说:“二儿、三儿都死于此病,现在四儿又病了,其他医家又都谢而不治,与其坐而待毙,何不如含药而死。”夫人无言可对,除此并无他法,于是配药煎煮让儿服用。药后效果明显,病儿咳喘稍平,肌肤干燥减轻而有润泽;继续服用此方,出汗后咳喘平复,病儿获愈。
这是先辨六经为太阳病,继辨方证为麻黄汤证,论其证而发汗解表,取得疗效。
还有很多医家已经开始觉醒,比如刘民叔认为,解读《伤寒论》必须去《内经》化;章太炎先生在《伤寒论今释·序》中批判王叔和、成无己注释错误;胡希恕认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等等。
胡希恕先生1972年冬月,给日本留学生题词:“伤寒别是一家,与内难迥异,以内经解之终无解也!”
(对在座的平马直树先生问道)“平马直树先生,您知道这是写给哪位日本留学生的题词吗?”“啊!您也不太清楚,我也是最近才看到的啊。”
1.6孟河医学屡出事端
一位叫孟达的网民,于2023年8月8日20年32分在上海发表一篇文章《医学界基层医声》,这篇文章感慨培养中医人才的不易!他写道:“本地在民国时曾有两位青年才俊,备厚礼去当时名闻天下的江苏孟河学医五年,经出师后在当地悬壶行医,由于辨证及用药不当而屡出事端,无奈而改行为农。”就是这65个字,就表述了民国的现状,名师没有出高徒啊,为什么老出事呢?谁之过呢?人家有名气,没问题啊,你为什么学不会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传道有问题啊,这是医学理论有问题啊!这里头为什么屡出事端?我们一会儿还要详细讲,主要是“论其因”。
1.7后世医家困守《内经》使中医不前
1927年上海霍乱大流行,曾形成医经论其因,经方论其证的“霍乱论争”。其中以王一仁为首:论其因,认为霍乱成因多是“心脏亢热过甚,……治宜用黄连解毒汤”加味,未见报导1例。以章太炎、张赞臣为首:根据症状反应辨证,论其证,认为霍乱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里虚寒证或外热里寒证,治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救之”,“所治26人,均得愈,而未亡故一人”。(《章太炎全集》八p13)
这里面突显了经方理论的优越性。因此,章太炎非常果断地率先提出:“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论》独甚”。并指出阻碍中医发展的癥结所在:“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欲言进化,难矣!”发展中医再也不能困守《内经》。
2003年非典,说张仲景没解决温病问题,吴又可解决温病问题?这是根本就不懂得中医历史,认为《伤寒论》的温病就是《内经》的温病,这是错误的啊。俞樾累遭母妻长子之丧,写了《废医论》,恽铁樵累遭三子之丧,都是因为医学理论有问题。章太炎指出中医“历受劫难”!其中最严重莫过于王叔和、成无己等用《内经》理论注释仲景书,剥夺了仲景的知识产权和学术思想,把原本属经方理论体系的仲景书,改名为《伤寒论》归属于医经理论体系。这引起众多的中医人反对,打抱不平,其中田德华写的一本书《试论经方医学》37万字(辉联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的),该书揭示经方六经被张冠李戴“戏有窦娥冤,医有仲景冤”的千古奇冤。
成无己的注解,诬古人误后世,后患无穷啊!主要表现在:医经有理论,经方无理论;张仲景用医经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张仲景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伤寒论》六经即是《内经》的六经;《伤寒论》的伤寒,即是《内经》的伤寒;《伤寒论》的温病,即是《内经》的温病;仲景有短版,没解决温病问题等等。
这造成结果是什么?——再也读不懂《伤寒论》。
2、经方觉醒,排除误读传统,夺回经方知识产权。
第二个问题,排除误读传统,夺回经方知识产权。现在电台每天都在广播,“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我们也要保护经方的知识产权。
我们要特别讲一讲章太炎《伤寒论今释·序》对经方的伟大贡献,他这个“序”不只是停留在喊冤上,而进一步捍卫经方的知识产权!批判成无己注释仲景书的关键错误,指明具体篡权行为,其关键错误在于“依据古经,言必有则,而不能通仲景之意,则成无己是也”。这是总体错误,就是说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引经据典,有根有据,讲得头头是道,但说的都是医经之道,远离了仲景本意,远离了经方之道。更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进一步批判了成无己的具体错误:“抑余谓治《伤寒论》者,宜先问二大端,然后及其科条文句。二大端者何?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罔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
通过这二大端,认清成无己的二大关键错误。认清这两大错误,就可明了误读传统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学《伤寒论》者,必要首先明了这二大端。
一大端:即用医经的病因病名注释经方的症状反应证名。序原文说:“一曰伤寒、中风、温病诸名,以恶寒、恶风、恶热命之,此论其证,非论其因,是仲景所守也。”是说仲景书所说的伤寒、中风、温病诸多病证名,主要依据恶寒、恶风、恶热而命名,是根据症状反应判定的,是论其证,不是论其因。“非论其因”,即批评成无己用论其因注释,谓伤寒是伤于寒,中风是伤于风,温病是伤于温,与仲景原意明显不同。指明仲景书的伤寒、中风、温病,与《内经》的伤寒、中风、温病名同、字同,而意不同,概念不同。章太炎这一论述,理论依据是《汉书·艺文志》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论其证。“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这是论其因。由此可见,两大理论体系的主要不同,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胡老批判成无己是把现象当本质。
二大端:即用医经的六经注释经方的六证。序中说:“二曰太阳阳明等六部之名,昔人拘于脏腑,不合则指言经络,又不合则罔以无形之气,卒未有使人厌服者。”这里的六部之名,是指仲景书中的三阳三阴六证。成无己把仲景书的三阳三阴六证,注释为医经的三阳三阴六经,先用脏腑附会,遇有讲不通又用经络附会,又遇讲不通,又用气化附会,张冠李戴越讲越乱,造成认识混乱。这里指明了成无己的关键错误,用《内经》的六经,注释了仲景书的六证。
这二大端是成无己注释仲景书的二大关键错误,再加上仲景书原名本为《论广汤液》,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用医经标禀书名,遂使后世不明经方原貌。章太炎写的序,揭示了成无己两大关键错误,指明了误读传统的主要根源。有力说明了中医自古就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治病思维、治病方式方法不同,即经方是论其证,医经是论其因。经方是六证辨证,医经是六经辨证。
类似的考证历来不乏其人,而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证,阐明在注解仲景书上的诸多错误,近来取得了惊人的共识,即用《内经》注释仲景书是根本的错误,如陆渊雷、刘民叔、岳美中、王祥徵、胡希恕等都不断提出:读仲景书再也不能困守《内经》、读《伤寒论》要必须“去《内经》化”、《伤寒论》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迥异、《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业内人士在不断聚焦,经方与医经是不同的医药理论体系,再也不能用《内经》释仲景书。
读其序可知:章太炎是唤醒中医的第一人,是揭示误读传统的第一人,误读传统导致经方的知识产权被剥夺。我们必须觉醒,《伤寒论》不属《内经》理论体系,而属经方理论体系,为仲景夺回了知识产权!
医之始,出于巫。古者,巫彭初作医。我们看这个“毉”字,下边是有“巫”字,为什么?因为医之始起于巫。有人讲中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不对的。应该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到上古神农时代后期,医巫分家,分家称什么?一个是经方,一个是医经。《移精变气论》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其后知慧萌动,知巫事不足任,术始分离。其近于巫者,流而为神仙家;远于巫者,流而为医经、经方两家。
经方开始用单方治病,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殷商到秦汉,逐渐用复方治病,它的代表著作是《神农本草经》(单方方证)、《汤液经法》(复方方证),到了汉代的张仲景《论广汤液法》,就是重新整理《汤液经法》,这些都是经方,《汉书 艺文志》有记载。随着用方证治病经验的丰富,理论亦逐渐升华,升华是什么?由八纲升华为三阴三阳,就是六证辨证,也是六经辨证。它的基本基础理论是八纲,这是经方原貌。
在相同的时期,殷商至秦汉,医经盛行针灸酒醴,代表著作比如《素问九卷》、《内经》、《难经》,它也产生三阴三阳六经(经络概念)。
我们看在那个时代,经方有三阴三阳,医经也有三阴三阳,很明显这是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晋金王叔和、成无己用医经的三阴三阳注释仲景书的三阴三阳。把六证改成了六经,把仲景书“论其证”注释为“论其因”,把书名来改成《伤寒论》,混为一谈。
这就是中医的医史,要读懂《伤寒论》,必须要明了其学术根源,方法体系。守卫经典、敬畏经典,守正经方知识产权,认清中医医史,就能认清存在的问题。问题就在王叔和、成无己,把经方的三阴三阳注释成六经(脏腑经络),把仲景书名改名《伤寒论》,原著名称本属经方理论体系,篡改为医经理论体系,剥夺了经方的知识产权。
经方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呢?是八纲,它治病方法是根据症状反应辨证,也就是“论其证”。医经的基础理论是什么呢?是脏腑经络五行六气,它治病方法是根据病因辨证,也就是“论其因”。
经方的六(证)经辨证理论,是临床用方证治病的经验总结,不是先有鸡后有蛋。现在有一种融合论:认为中医理论奠基于春秋战国,张仲景用其理论指导用经方,撰写了《伤寒论》,不能把《内经》和《伤寒论》割裂开,是先有鸡后有蛋,大家承认这种关系?打比方说,假如《内经》是鸡,《伤寒论》就是鸡下的蛋,这是中医的历史吗?我们说这是不对的!荒谬!没有认清中医史!
3.捍卫经方知识产权
经方本有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原创思维。
《汉书·艺文志》有明确定义:“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说明经方治病依据的是什么?很明确,经方是指以八纲为主的理论体系,经方治病“论其证”。
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道法自然,是术不同、思维理念不同,都是原始、原生态的理论,说明中医自古即存在两大理论体系,经方与《内》是明显不同的理论体系。经方是用方证治病经验总结,不是先有鸡后有蛋。
经方治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寒温谓八纲属性,浅深谓八纲病位,六经的产生是根据症状反应治病的经验总结。由单方证到复方证,用八纲辨证,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仍是八纲病位概念,是表和里的衍生概念,产生于仲景书(王叔和改名为《伤寒论》)。一个病位有两种病情,故三个病位则有六种病情,六种病情即六证,后被讹传为六经。
我们用一个图来写说明一下吧,这个圆圈是代表人体的体表,是症状反应在人体的体表,这叫表是啊。“量疾病之浅深”,体表是浅呀。深呢?就是症状反应在里。人们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发现,不光有表证,还有里证。随着时间的推移,解表不行,攻里也不行,逐渐发现表里之间还有一个病位,原文叫“半在里半在外”,这样三个病位(注.在圆圈里再画一个小圆圈)。每个病位有两个病情,三之于二是六,就是六证。所以,这表阳证是太阳病。表阴证呢?就少阴病。里的阴证呢?是太阴病。里的阳证是阳明病。半表半里的阳证是少阳病,半表半里的阴证是厥阴病。
《伤寒论》的三阳三阴就是这个概念,所以胡希恕说“六经来之八纲”,也可以说是六证来之八纲,六经的本质是八纲。
我们觉醒了,经方不是一个方,而是一个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是八纲,是六经辨证,其实就是六证辨证。
我们觉醒了,经方临床治病过程是依据症状反应(论其证),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我们觉醒了,《伤寒论》的六经不是经络,再读《伤寒论》就变得容易了!
我们觉醒了,经方的六经辨证,与《内经》的六经辨证,有许多不同。尤其最值得注意的是:经方合并病理论是《内经》没有的,临床有高度的科学性。
虽然我们觉醒,但是觉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这个大伙都熟悉,四大名著《西游记》有一段“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表面看是一位美女,猴哥一眼便知是妖精的,一棒子把她打死了。第二次妖精变成一个老太太,猴哥一棒把她就打死了。第三次妖精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又抡起金箍棒把他给打死了。这打死妖精,应该是好事吧?但是,这位大师唐僧呢?念紧箍咒惩罚他,孙悟空痛得满地打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你打的都是好人啊!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好多人都在引用、思考。其中就有卢麒元教授,他说:“我有时觉得自己很痛苦,明明我看见了白骨精,怎么也都没法说服唐僧,三打白骨精,最后搞不好把自己打死了……我生怕我看到了,我们看到了,而我们的人民不能全部看到。”
中医界也是这样,我认识到了,不少人认识到了,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不是张仲景根据《内经》撰写了《伤寒论》,但中医人士尚未全部认识到!我们的教材仍是无批判的继承,“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唐僧多,猴哥少啊!
因中医历受劫难深重,误读传统严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一起捍卫经方的知识产权!
这是我个人的体会,大家回去体会体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中医人要觉醒!觉醒!做一代经方传人!
(整理者:吴灿,孙健,陶有强,叶达明)
https://mp.weixin.qq.com/s/ZqqLXwH0Lq88sqw-mdNxBw
202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