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9
艾烟,到底有没有害?
2024-10-13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没用!只用一招:经络通畅百病消!
2024-10-08
你每天这样吸收大量阴气,怎么可能不生病?
2024-10-05
中医觉醒,认识经方——读懂《伤寒论》
2024-09-23
奥运体操全能王冈慎之助助阵:DENBA Moblie新品东京发表
2024-09-21
这样刮刮痧,活到八十八
2024-09-17
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曾说:用循证研究证明中医药是个“宝”
2024-09-13
浙大调查发现:喜欢锻炼的人,患脑梗概率比久坐不动的人高数倍?
2024-09-04
“2024札幌中国节”成功举行 :彩绘水墨画惊艳北海道
2024-09-02
灸12原穴,断全身百病
2024-08-28
医易同源:十天干与中医阴阳五行之秘!
2024-08-27
六经病简述(45张PPT)
2024-08-26
把这根筋揉软了,肝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2024-08-14
国医大师颜德馨:从气血论治失眠经验
2024-08-07
脖子上的小肉粒说明身体出了问题!
2024-07-29
看一眼肚脐就知道你啥毛病!别不信!
2024-07-23
103岁妇科老中医透露:有种食物我从不吃!女人一辈子的6条养生秘笈!
2024-07-22
寒在皮肤,必须刮痧!寒在肌肉,必须艾灸!寒在五脏,必须....
2024-07-15
中医:睡觉是天下第一补,告诉你怎么睡最补
2024-06-20
这样“排毒”,不知毁掉了多少人?
2024-06-12
百治不如一刮!10种刮痧法,刮走疾病
2024-06-09
BBC人体实验:双胞胎一人吃糖一人吃肉,30天揭开人体秘密
2024-05-17
腐乳补钙和高血圧
2024-05-11
偷寿命最狠的行为,熬夜只排第3,第1竟是久坐
2024-05-08
感冒刮痧疗法全知道
2024-05-07
养生时辰表
2024-05-06
引经药: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2024-05-05
中医告诉你:“内脏里缺啥,你脸上就长啥”!
2024-05-04
女人这两处越黑子宫越脏?不想炎症缠身,别视而不见!
2024-05-01
煎药用水讲究多 -- 谈中医中的各种“水”
2
谈谈这个“有点问题”的中医理论 —— 六淫学说
导读:一直说六淫致病,真是这么回事吗?一起看看李今庸先生的观点。
在中医学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以前一般认为有三类:
1. 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叫做“六淫”,自人体外而入,为“外因”;
2.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邪气,叫做“七情”,自人体内而生,为“内因”;
3. 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既不类于六淫,也不类于七情,为“不内外因”。
这里打算简单地探讨一下“六淫学说”的形成过程,这对于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许还是有些益处的。
01六淫学说,在中医学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出现了“六气病因说”。
《春秋·左昭元年传》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所谓“阴淫寒疾”,乃“寒邪”为病,所谓“阳淫热疾”乃“热邪”为病,所谓风淫末疾,乃“风邪”为病,所谓“雨淫腹疾”,乃“湿邪”为病。
其“风”,“雨”,“寒”、“热”四者自外伤人,为引起疾病发生的外来邪气,属“外因范畴”;
所谓“明淫心疾”,是体内产生的情志为病,邪自内生,属“内因范畴”;所谓“晦淫惑疾”,是房劳为病,不属内外因,而属“不内外因范畴”。
这就说明了“六气病因说”,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六淫学说”。
之后《管子·水地》说:“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眚,君子避之,是亦伤人”,也只提出了风、雨、寒、暑四种外邪。
在战国后半期,吕不韦的门客写成的《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提出了寒、热、燥、湿、风、霖、雾七种外邪。
02在医学领域里,这时出现了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一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
《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五变》说:“余闻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这里谓自外伤人的邪气,或曰“风雨寒暑”,或曰“燥湿寒暑风雨”,或曰“风雨寒暑燥湿”,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所谓“六淫学说”。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出了“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而且原则地论述了寒、暑、燥、湿、风,这五者为病的临床表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里虽然形成了较成熟的外邪病因理论,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的所谓“六淫学说”。
03事实上,六淫学说只是到了东汉以后写成,现在《素问》所载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所谓“运气七篇”中才出现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这里才具有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的病因理论,也只有在这个“运气七篇”里才够具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根据我的近年考证,《素问》中的“运气七篇”是在东汉殇帝刘隆的延平以后成书的。
本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寒、暑、燥、湿、风”,已完备了中医学理论中从肤表侵害人体的外邪病因,《素问》“运气七篇”也完全继承了这个病因理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载“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之文就是明证。
但是,《素问》“运气七篇”是专论“运气学说”的,它为了符合天道“六六之节”的“六数”需要,把“寒、暑、燥、湿、风”中又加了一个“火”成为“六气”,而配“三阴三阳”,以应一岁之中的“初之气”到“终之气”的所谓“六节之气”。
它对“寒、暑、燥、湿、风、火”这六者的各个特性和作用也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具体文字可见《素问·五运行大论》;
它还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述了“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淫胜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于是,六淫之说,即从此产生了。
04其实,这“寒、暑、燥、湿、火、风”六者之中,“暑”与“火”是同一性质,属同一类的东西,只是暑无形,而火可见而已。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暑),在地为火”,《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暑、热、火三字的概念,在中医学病因理论里,从其实质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东西,其为病则均用寒凉之药以治之。
现在有些人在叙述六淫病因的时候,把一个“热”分之为三,而成“暑”、“热”、“火”,说什么暑必夹湿,什么“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这是不恰当的,是望文生义,脱离临床实际的想当然之谈。
《说文·日部》:“暑,热也”,《玉篇·日部》:“暑,热也”,《广韵·上声·八语》:“暑,舒吕切,热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为暑”,王冰注:“暑,热也”;
《难经·四十九难》:“有伤暑”,虞庶注:“暑,热也”;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妊娠热病候》更说:“暑病即热病也”,是暑邪何必夹湿?热入心包则神昏谵语,心火上炎只口糜舌烂,何必热为渐而火为极?
05《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说明了运气学说为了配合阴阳,配合六节,不仅把“寒、暑、燥、湿、风”五气中加上一个“火”而成“六”数,而且还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火分之为二,分为君火和相火而成六数。
从病因学上讲,这明明是寒、暑、燥、湿、风中的“五淫”,被运气学说加上一个火变成了六淫;
而现在有人说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根据‘五’这个间架统统填进去”,在病因方面将“六淫改为五淫”。
这种说法是对五行学说和六淫学说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李今庸》,李今庸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BUyLJ7Jd-ljpmD4yLP1-sQ
在中医学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因素,以前一般认为有三类:
1. 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叫做“六淫”,自人体外而入,为“外因”;
2.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邪气,叫做“七情”,自人体内而生,为“内因”;
3. 房室、金刃、虫兽、饮食、劳倦所伤,既不类于六淫,也不类于七情,为“不内外因”。
这里打算简单地探讨一下“六淫学说”的形成过程,这对于整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也许还是有些益处的。
01六淫学说,在中医学里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根据现有文献资料记载,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出现了“六气病因说”。
《春秋·左昭元年传》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所谓“阴淫寒疾”,乃“寒邪”为病,所谓“阳淫热疾”乃“热邪”为病,所谓风淫末疾,乃“风邪”为病,所谓“雨淫腹疾”,乃“湿邪”为病。
其“风”,“雨”,“寒”、“热”四者自外伤人,为引起疾病发生的外来邪气,属“外因范畴”;
所谓“明淫心疾”,是体内产生的情志为病,邪自内生,属“内因范畴”;所谓“晦淫惑疾”,是房劳为病,不属内外因,而属“不内外因范畴”。
这就说明了“六气病因说”,并不是一般所说的“六淫学说”。
之后《管子·水地》说:“大寒、大暑、大风、大雨,其至不时者,此谓‘四刑’,或遇以死,或遇以眚,君子避之,是亦伤人”,也只提出了风、雨、寒、暑四种外邪。
在战国后半期,吕不韦的门客写成的《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提出了寒、热、燥、湿、风、霖、雾七种外邪。
02在医学领域里,这时出现了伟大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一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
《灵枢·口问》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五变》说:“余闻百病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
《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这里谓自外伤人的邪气,或曰“风雨寒暑”,或曰“燥湿寒暑风雨”,或曰“风雨寒暑燥湿”,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所谓“六淫学说”。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提出了“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而且原则地论述了寒、暑、燥、湿、风,这五者为病的临床表现:“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这里虽然形成了较成熟的外邪病因理论,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风、寒、暑、湿、燥、火的所谓“六淫学说”。
03事实上,六淫学说只是到了东汉以后写成,现在《素问》所载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所谓“运气七篇”中才出现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这里才具有了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的病因理论,也只有在这个“运气七篇”里才够具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根据我的近年考证,《素问》中的“运气七篇”是在东汉殇帝刘隆的延平以后成书的。
本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寒、暑、燥、湿、风”,已完备了中医学理论中从肤表侵害人体的外邪病因,《素问》“运气七篇”也完全继承了这个病因理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所载“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之文就是明证。
但是,《素问》“运气七篇”是专论“运气学说”的,它为了符合天道“六六之节”的“六数”需要,把“寒、暑、燥、湿、风”中又加了一个“火”成为“六气”,而配“三阴三阳”,以应一岁之中的“初之气”到“终之气”的所谓“六节之气”。
它对“寒、暑、燥、湿、风、火”这六者的各个特性和作用也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具体文字可见《素问·五运行大论》;
它还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论述了“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淫胜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于是,六淫之说,即从此产生了。
04其实,这“寒、暑、燥、湿、火、风”六者之中,“暑”与“火”是同一性质,属同一类的东西,只是暑无形,而火可见而已。
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热(暑),在地为火”,《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
暑、热、火三字的概念,在中医学病因理论里,从其实质来说,基本上是一个东西,其为病则均用寒凉之药以治之。
现在有些人在叙述六淫病因的时候,把一个“热”分之为三,而成“暑”、“热”、“火”,说什么暑必夹湿,什么“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这是不恰当的,是望文生义,脱离临床实际的想当然之谈。
《说文·日部》:“暑,热也”,《玉篇·日部》:“暑,热也”,《广韵·上声·八语》:“暑,舒吕切,热也”。
《素问·五运行大论》:“其性为暑”,王冰注:“暑,热也”;
《难经·四十九难》:“有伤暑”,虞庶注:“暑,热也”;
《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下·妊娠热病候》更说:“暑病即热病也”,是暑邪何必夹湿?热入心包则神昏谵语,心火上炎只口糜舌烂,何必热为渐而火为极?
05《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说明了运气学说为了配合阴阳,配合六节,不仅把“寒、暑、燥、湿、风”五气中加上一个“火”而成“六”数,而且还把“木、火、土、金、水”五行中的火分之为二,分为君火和相火而成六数。
从病因学上讲,这明明是寒、暑、燥、湿、风中的“五淫”,被运气学说加上一个火变成了六淫;
而现在有人说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万事万物根据‘五’这个间架统统填进去”,在病因方面将“六淫改为五淫”。
这种说法是对五行学说和六淫学说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李今庸》,李今庸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BUyLJ7Jd-ljpmD4yLP1-sQ